诸供奉官,皆须先进上名册,再予敕令授职;而兵(国防部)、吏部(掌人事),各以员外郎(禁卫检察官)一人判南曹(担任单位主事官),由是銓司(銓叙管理)之任较为减轻。
「陛下,微臣尚有要事稟奏!」
见张九龄又要稟报,李隆基烦躁地挥了挥手:「说吧。」
「是。」张九龄道:「日前,宋庆礼卒殻げ可惺椤>莩妓炖裎厦鳎夜偎剑爬艚晕吠桓曳浮H欢2┦空判且院们勺允牵u曰『专』(专横跋扈之意)。臣久任礼部(员外郎),认为此举不妥,於礼有违,是当申驳,请皇上定夺。」
这之后,李隆基偶然想起严浚的案子,便问道:「近来,关於吏部侍郎严浚一案,流言甚嚣尘上,朕也接获不少来自各官司的封事条陈,说这严浚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竟在回京述职的一名小小参军案卷上,批示『可为宰辅』……张爱卿,依你之见,此人应当如何处置?」
张九龄早知好友严浚惹了这麼大的祸端,也知他此举的前因后果;如今招惹吏部上下不说,连许多官员也都得罪光了,这事确是不易了结。可是,於公於私,他都站在好友一方,在朝堂之上,就算严浚已成眾矢之的,他也决心力保到底。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居於庙堂,各位大人总是饱学之士,圣人孔子之言,总不会不晓得吧?……再说,吏部司掌理人事、建议职权,既然如此,他要谋其应谋之政,又有何罪?」
见张九龄如此回答,李隆基道:「思不出其位,也当以所职为本,要是僭越职司,又岂不是谋其不得谋之政?」
张九龄从容答辩:「陛下,周易称:『君子思不出其位』,言不侵官也。臣以为严浚身为吏部侍郎,见那参军崔涣有将相之才,又思为国举贤,纔敢干冒身家之险,也要推荐此人;由此观之,严浚戮力为朝廷,论其公、其忠,世所罕有,皇上又怎能降罪於他呢?」
皇帝頷首表示同意,也让此时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张九龄,终於为之释然。
「张爱卿之言,甚有其理。」李隆基环顾眾人,又道:「严浚一事,眾卿毋寧再议;另方面,至於那『有将相之材的崔涣』……朕也看过他的策论,条理谨严,写得甚好,但仅参酌一篇文章,即可倚为宰辅,却也太过。……这样吧,就暂且调那崔涣为司门员外郎(禁卫检察官),他若具真才实学,朕来日当会重用。」
眾官员见皇帝如此裁决,倒也不敢再说什麼,只得连连称是。
接下来,李隆基又说:「提及这丞相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