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道:「朕以为,这选贤与能、任命官司之事,交予吏部主事,就有何不妥之处?」
张九龄又道:「古者用人之道,或者遥闻辟召举荐,或由圣上一见任之,是以士脩名行,而流品不杂。今日吏部始造百官簿书,具以备忘,而反求精於百官行述、减於案牘官司资料,却不急於广求人才,此举又与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有何异?……如此一来,吏部取士之法、外放官职,是捨本逐末,也失了朝官之心。」
李隆基听他道来,也觉得有理,连连頷首。「张卿此话,甚得朕求治之心。」
「微臣以为,释京官以放州道,为其首要。」张九龄道。「臣已与翰林待詔之学士十数人,研议许久,但望陛下以六部主事为諮议单位,检覈各部官员,再行择优发放为上。」
【裕В貉恐埃浦疲摹⒋省⒕ё诩遥ù笫Γ轮敛罚ㄎ滓牪肥桑⒁剑ㄒ嚼硪┭В⒓渴酰ㄌ厥饧际酰┲鳎灾渺豆畋鹪海员富实垩缂欢氖樵t令,则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掌詔令、侍从、宣旨、接纳上奏文表等,正五品官)掌理。唐玄宗初年,设置「翰林待詔」(候见官),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以张九龄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李隆基决议道:「……就依张卿所言为之。」
「陛下,臣日已完成制诗『奉和圣製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恳请御览!」
见张九龄从袖中取出一卷文抄,李隆基一挥手,高力士便眼明手快地接了过来,呈上给皇帝。
李隆基打开那卷子,沉吟道:「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復存。降鉴引君道,殷勤啟政门。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成宪知所奉,政理归其根。肃肃稟玄猷,煌煌戒朱轩。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嗯,爱卿,这诗写得好!」
张九龄忙道:「谢圣上讚誉,臣不敢当。」
李隆基将文抄递给高力士,没在多说什麼,於是便按照张九龄的上疏,皇帝下詔,选择京官有善政者递补刺史(州长)之职,按察使(军事法官)最先审核,校考使(审计部)及户部(经济部)长官则一体总覈,以为升降百官依据。此一决议,凡各官司,若无歷经州县官职,不拟陞任臺省级官阶。
而后,又议定召集所有新除(新任)县令(县长),宣至政殿朝堂,由皇帝亲临检视,询问以治人之策,再擢定其官衔高第。此外,又下詔员外郎(禁卫检察官)、御史(监察委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