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香港人还是对内地国人都会有不少启示。
一座有72年历史的九巴祖屋,一座孤立于丛林般现代高楼间的4层老宅,一座糅合东西文化与商业精神、见证香港近百年变迁的大宅,在这个月初则由祖屋的后人无条件地捐赠给香港特区政府,而香港政府则准备花900万元进行维修翻新。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内地肯定会离奇之离奇了。
看看“雷春生”旧楼,牌匾嵌在杂草丛生的楼顶,外墙的油漆几乎脱尽,窗户残破,弃置的家具用品四处散落,残檐上落满了尘土。可以说,虽然该楼见证了雷氏家族的风光,虽然该楼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但要让重现历史的辉煌并非易事。“雷春生”毕竟太老了、毕竟有20多年无人居住了。
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雷春生”为什么能够经历那70多年的风雨?为什么20多年来无人居住则能够矗立在香港繁华的街道上?为什么在土地如金的香港会有人把这样一大笔财富贡献给社会?为什么政府又愿意花昂贵的代价来接受这样一座旧楼?
在中国内地,像雷春生这样的祖屋恐怕也不在少数,但是它们却没有这样幸运。有一个朋友告诉笔者,他们的祖上也曾经是大户人家,听他们的祖上人讲,他们祖上在一座大山边上也有深宅大院,而且这座大宅到现在应该有100多年的历史。该大院雕龙画栋,好是一番中国建筑特有的气派(当时在方圆几十里都十分闻名的建筑)。尽管该建筑逃过一次又一次内乱与战争冲击,但却无法逃脱制度更替,私有产权取消后的冲击。
第一次冲击是私人产权的取消,整个大宅分给他人。几十户人住进大宅,一开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不少新奇,有不少诧异,对这座大宅还会注意爱护,但是时间一久,既然是无成本获得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人注意爱护了,任随而为。一座好端端的大宅10年就破落不堪,特别是经过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一劫,能“破四旧”的都破旧得精光。现在该座大宅早已成了圈牲畜的废墟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私人产权,没有对私人产权的保护,任何社会的财富都容易在滥用中消耗掉。
现在再回到“雷春生”事件上来,在中国内地,为什么有许多比“雷春生”更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不能够保存下来,而“雷春生”在香港则能够保存下来,并不在于该楼的历史价值,而在于香港私产保护制度使然。
在私产能够保护的制度中,雷春生的全盛时期,那辉煌风光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在雷春生无人居住的最近20年里,尽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