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的苦活累活,也由会水的犯人干。有小渡船守候在旁边,对赤膊下水的,随时供应红糖姜汤和白米酒。
在场的农村干部,对我们都一视同仁。倒是个别的干部,对来投工的农民,反而咋咋呼呼。也许是山区比较闭塞,农民对干部唯唯喏喏惯了。工紧的时候,带工队也来,由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看押着。弄得老百姓浑身不自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是豪爽的农民告诉我的。不过,那样的机会很少。
在寒冬腊月里下水,长乐的马依水是个好样的。他喝几口白酒,伸手沾沾凉水,拍拍胸脯,就下水了。许久,才露出水面,换一口气。小渡船上守候着的农村干部,立即把他拉上船,用干手巾擦去他身上的水渍,披上他的外衣,递给他白酒。他喝了几口,甩掉外衣,再一次下水。
工程进展得很顺利。村干部对我们的表现很满意。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们就到临时食堂来看望我们,询问我们对饭菜的意见:
“饭菜还满意吗?吃得饱吗?干活不要太累了,要注意身体。”
这是多么暖人肺腑的话啊!在劳改队,可不一定能听到这样的话。
不过也有例外。听老犯人说,从小湖带我们来溪口的宋指导员,就有两个小故事,一并介绍在这里。
第一件是:1973年那段非常时期时,有一天,几个犯人去给大、小伙房送面粉。给小伙房送的是精制的白面粉;给大伙房送的是加工白面后的麦皮再磨细的所谓面粉。宋指导员问清两种面粉同样价钱后,命令他们:将两者对调,让干部的小伙房也尝尝“黑面包”的滋味。
第二件是:在水电站未计划建设之前,农场的稻谷加工靠水碓。在带领犯人到深山老林砍伐水碓主轴时,宋指导员预先通知大伙房,给上山的人多加米,让他们吃饱才能干重活。在山上,宋指导员一刻不离开他们,还反复交代要注意安全。他说:
“你们是来这里改造思想的。家里人都指望你们刑满回家与他们团聚。我也不希望你们缺胳膊少腿地回去。因此,安全第一要紧。任务完不成,明天可以接着再来。我要每时每刻紧盯着你们,一定不能出丝毫的差错。”
听说,宋指导员后来调走了,因为阶级立场不够坚定。
我听了老犯人的介绍,真的好感动。看起来,“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我想,我们的劳改政策中,一定必须包含暖暖的人情味。对人的思想改造,不会因粗暴的言行而获得效果;倒是那深深的、柔柔的关怀和体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这种处理方法,在当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