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连古河道都没办法确定,窑址更是无从谈起…”
“但这并非是你不专业,恰恰相反,你的能力远超省考古院的好多专家。”
老人又指了指那只碗:“严格来说,我其实剽窃了你的思路:即以老窑头为锚点,以遮马峪为延长线,以这只碗的出土点为座标,最终才确定了唐代窑址范围…”
“而找到唐代窑址,就等于有了新的锚点,你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宋代、金代、乃至元、明时期的遗址…你很清楚:遗迹点越多,发掘的产业链条越健全,工艺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林思成点了点头:“水先生,我信!”
他确实信:因为他的考古勘察计划就是这么设计的。
如果让他知道这只碗,并老人说的发现残胎的地点,就等于确定了瓷窑的确切范围。
就像老窑头遗址的那个草木灰坑。
林思成想了想,摇了摇头:“但是,你老要的如果是卵白玉,那恕我无能为力!”
老人笑了起来:不怕他拒绝,就怕他跟个闷嘴葫芦似的,死活不吱声。
“只要能商量,事情都有得谈!”老人点了点碗,“这个碗不够,我再加点:平定砂器,黑白刻花瓷,这两种技术都给你!”
他刚要说什么,老人又笑了笑:“其实吧,这件事情对于你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专利肯定还是你的,无非就是在山西多开一家分公司(分中心)。更说不定,还能多搞一项国家级非遗…”
说心里话,条件很诱人:这次到山西来,除了澄泥砚,就是为了平定砂器和黑白刻花。
这两项技术本就是老先生指导复原的,有了最详实的资料,不懂的立马就问,顶多给林思成一两周,他就能消化个七七八八。
算少点,至少能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有这个功夫,说不定哪个省的三四种名瓷都考察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