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址,什么窑址?
当然是固镇白瓷古窑的窑址。
看林思成不说话,老人又笑了笑:“你是不是在想,我如果知道窑址在哪,运城找了十多年,我为什么没讲?”
“更或是让考古院,陶瓷所去找,没必要拿一只碗把你哄到太原,再和你啰嗦大半天?”
“因为直到你找到河津的老窑头,我才推断出白瓷窑的具体位置…”
老人拿起了那只碗,“五零年,我被调到省轻工局。国家第一次工业大模底,我就跟着几位老师勘查省内的古窑遗址。找到的不少,霍州窑、介休窑、晋城古窑、怀仁窑…等等等等。
应该是六零年,我们到河津,在攀村公社(镇)勘查瓷土矿。当时,村民坪地时挖出了一些细白瓷片,因为瓷土成份很相似,当时我们推测,当地很可能存在白瓷窑遗址…”
“但样本太少,地表无明显遗迹点,勘查难度太大,就没有费功夫…然后一直到八六年,国家第二次工业摸查,为改进河津琉琉烧造工艺,我们又到了河津。”
“大概待了半年,临走时,县工业局的一位领导慕名而来,拿着这这只碗让我鉴定。当时,我说这不是宋代的定窑白瓷,而是本地烧的唐瓷。但他不信,说我没看准。
后面我一想,即便不是定窑,这碗也不差,就花一百块收了下来。又问了问,他说是老家的房子翻修,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的。
之后,我跟着他到实地看了一下,运气比较好,不但捡到了几块白瓷,还捡到了两件未入窑的残胎…由此,我更加确信,樊村乡、僧楼乡一带存在唐代时期的白瓷窑遗址…”
“你肯定在想,我既然这么肯定,当时为什么没找出来?”
老人叹了口气:“因为条件不允许:一是当时的科技力量有限,即便找到窑址,找到足够多的遗迹点和样本,复原这种窑温极高,烧造条件极为苛刻的制瓷工艺,难度也极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