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孔子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在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方略,却“穷乎陈蔡之间”,被服劳役的人围困于野外,连野菜汤都喝不上,整整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
《吕氏春秋》对孔子此窘描述得非常精确生动,说他“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想想一个人饿得发昏,乃至白天都在睡觉,该是怎样的一种窘迫处境。
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很自然地就出现了一个躺卧行榻、肘撑头颅、手抚饥腹的圣人形象。再好的道理,再合理的方略,在暴政横行、战乱不堪、民不聊生、不明道理的现实面前,也丝毫发挥不了作用!
(二)道教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后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百位历史知名人士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历史上的记载就是这些,至于为什么出函谷关却只字未提。
老子的教法不论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如今的年代,都有无法言说的道法力量!世界许多文人学者都在研究考证《道德经》中讲说的大道玄理,玄妙而不可言讲,实有而在于心悟。可惜以物相心识为根基,在语言文字上去推敲,实难显露大道本来之光!
(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兵来到老子当年修行之处,见是一个高地,以为必有埋伏。所以先后向庙堂方向一连发射十三枚炮dan,最后一发是小队长亲自发射。然而却一发都不响。鬼子奇怪向其他地方发炮,炮炮都响。于是这些日本人纷纷吓得毛骨悚然,鞠躬狼狈而去。此地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炮弹原貌。一位当年的炮兵后来亲自来到此地,忏悔并竖立一个中日友好纪念碑。)
因为三清之上是大道的始气,(无极:无语言无文字);三清五老所在是大道中气(有极:不得不用语言和文字传道);五老以下是大道余气(皇极:有物,有形,有色,有声)。
老子讲道其理甚深,玄奥异常,非常人所能听得懂。再加上当时的问道之因不外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