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钱、命、运几样,真正修心养道者实在寥寥。
生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满是物欲贪欲。修真也可称之为是“天方夜谭”。老子最后留下五千言,骑牛西去印度。所以印度至今把牛作为神明一样:可以在大街上到处横冲直撞无人敢管,就是这个原因!
(三)佛教
释迦牟尼,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原来是个王子,在29岁时,出城门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人生的四种现象,有感于人世受到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所困,于是舍弃王族生活,出家苦修!
在那个时代,苦修行的人非常多。也简称为:苦横!主要是为了灭止人性自身的欲望,所以他们少食(日中一食)、少衣(或者无衣)、少眠(晚间打坐)、少住(住破草棚或者山洞),这种修行模式在现在的印度还大有人在!
释迦牟尼那时也加入到苦修行之中。由于缺衣少食,终于有一天饿昏在恒河边上。幸亏大师燃灯暗中相护,借牧羊女之手把他救了过来!他苏醒之后立下誓愿:不证菩提绝不起身。终于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初讲四谛“苦、集、灭、道”小乘教义,讲法后期讲说到《金刚经》、《圆觉经》、《大涅盘经》等大乘圆顿法门。49年中讲说了诸多的经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入道修行的要义。
《金刚经》中较生动地记载并描述了释迦牟尼当时生活的场景:入舍卫城乞食,一衣一钵。饭食讫,洗足已,趺坐而坐。(现在印度大多数家庭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家家在做好饭的时候在锅的中央盛上一碗米饭来供养门外等候的僧众)可见当时宣道修行条件是何等的艰难和困苦。
(四)基督教
基督,希伯莱语发音为“弥赛亚”。基督是神道成肉身。成为人的神,被称作基督。是神要来人间亲自做自己的工作,因此道成肉身成为基督。
在2011年以前,在巴勒斯坦的一个乡村里有一位婴孩诞生在马房里。直到今天,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