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内定已经是齐国的常态,许多读书人科考时都要先到京城来拜谒高官。
可想而知,最后除了才学样貌冠绝天下的少数人之外,其他中举上榜的考生大多来自于世家。
世家之所以能绵延多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持着朝廷用人的话语权,在当地占据田地,自成一派。
杨佑不可能一上台就把所有的世家都消灭,为今之计只有缓缓图之,让寒门士子能够有更多机会登上朝堂。
陆善见之前同杨佑说过,他学一身本事,不是为了做国师,而是为了做诸葛亮那样的人。
没想到他还真有点本事。
杨佑把陆善见的折子放到明日上朝要议的那一堆。
瑞芳进来给他添了茶,犹豫着说,“陛下,睿王求见。”
“老六这么晚了来找我做什么?”杨佑揉了揉眼睛,“让他进来。”
杨休在门外站了一会才入内。
“什么事?”
杨休道:“安王欲吞金自杀,给救了回来,现在安王府都乱套了,武惠妃想让陛下去看一眼。”
杨佑皱眉,“我不是让你去老七通过气吗?他可以保命,为什么还要自杀?”
()
“谁知道呢,”杨休冷冷道,“害怕吧。”
()
杨佑有些累了,却还是强撑着去了趟安王府,和杨伦讲好了条件,只要他安安静静地生活在京城,除了没有王位不能在朝中当官之外,一切都和以前一样。
至于武家,杨佑表示自己爱莫能助,律法如何决断就该如何决断。
杨伦心如死灰,又担惊受怕,只恐杨佑怪罪到他头上,心里百转千回,虽然想竭力保全武家,奈何已成定局。
他小声地问道:“陛下,宜之他……”
杨佑握住杨伦的手,“他活着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忘了他吧。”
杨佑不久前就放走了武宜之,给了他一个新的身份,将武宜之从户籍上彻底抹去。
从此山高水远,再也没有武宜之这个人。
如何生死,都由他个人承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