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往来。倒不是特别记恨老子当初把她卖给肖达海,最主要的原因是潘波外面有人,是一个孤老太太,每到晚上,这个老太太就摸到潘家去。女儿觉得老子这么大岁数还做这事丢人,所以她宁死也不回潘家。
肖达海最爱吃苋菜馉。苋菜长到夏末就老了,这时有人会取了它的茎拿到集市上卖,肖家都要买好多回去,洗净后切成段,控干水份,倒进大缸,同时加盐加陈年的老卤腌制。经过发酵,又臭又香、风味独特的苋菜馉就算大功告成了。肖达海每天的晚饭很简单,两碗米粥,再加一小碗又臭又香的苋菜馉,吃完以后就沿着街上跑,起码两个来回。老丈人潘波在街上卖豆子,他也不打招呼,看一眼豆摊就算是招呼过了。
肖达海的三弟叫肖达江,是个教书的私塾先生。年轻时在扬州上过几年中学,结交一帮有钱的少爷公子,整日花天酒地,没几年把名下的财产吃了个尽光。肖达海平时不肯见这三兄弟,要是见面了肯定是在清明上坟祭祖的时候,肖达江能吃到他一根烟。然后二人便是沉默,没有二话可说。据说当年,肖达江动用过肖达海的钱,具体数目外人不知道,只有老二肖达全知道。肖达江成家后,肖达海把镇子东头一处长满海棠的大宅院送给了他,算尽了老大的情义。
肖达江除了认识几个字和吃喝玩乐之外,什么也不会,成家以后养家糊口的压力摆在面前,他就在下房摆了十几张破凳,塞进了十几个学生,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镇上人都知道他没什么学问,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儿女送到肖家巷,交到他的手上,交在他手上放心。肖达江肚子里面没什么墨水,治理学生却很一套,软硬兼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十几个小家伙搞得云里雾里,服服帖帖。
肖达江老得快要不行的时候,经常打瞌睡流口水,说话慢慢吞吞,过去对学生的忽悠劲一天天消失了。五十五岁那年,大儿子得病死了,老伴悲伤过度相继离世。肖达江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表情,没有一丝悲苦。每天大早跑到集市买一样蔬菜,或者一块豆腐两张百叶,学生读书写字,他就一个人躲在厨房里弄饭。他这样硬撑着,镇上人都戏称,肖达江老了,学堂也越来越“搭浆”了。搭浆的意思白镇本地人理解,就是实在的成分少了,假的成分多了。
老二肖达全,参加过新四军,与六十年代著名的作家顾地是老战友,当时顾地担任苏北老区白镇工商所的科长,肖达全是班长。日本鬼子进攻白镇时,他们的船慌里慌张撤退到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