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在,同样的话,从周萍口中说出来,跟在李桂芳嘴里过了一遍,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起码对毓秀而言是这样的。
“我记住了,绝对不告诉任何人。”毓秀点了点头。
“那行吧,你接着看书,困了累了就回屋打个盹。我去给你缝衣服。”本来缝衣服这种事情该是拿到屋檐底下来做的,毕竟李桂芳年岁也不轻了,不说老眼昏花吧,这针线活儿的确有些考验她了。可关系到钱,她还真就没法子了,只能趁着如今天光亮,赶紧回屋拿针线把钱死死的缝到了棉衣里,这活儿还不能交给别人去做,可把久不做针线活儿的李桂芳累了个够呛。
**
却说甄家那头,周萍在外头哭了一场,这回她总算是长了个心眼,哭过之后没直接回家,而是缓了缓,待情绪平稳了,又拿帕子擦了脸,这才回了家。
甄兴华正在家里头等着她呢,看到她回来,先下意识的看了下她的脸,见她仅仅是眼圈微微有些泛红,心下到底还是松了一口气:“钱收下了?你叮嘱过她了?”
“嗯,好说歹说总算是把钱收下了。我也反复的叮嘱了她好多遍,这孩子不笨,应该是记住了。”说着,周萍又忍不住想掉眼泪,“你说她咋就那么固执呢?还跟我说,就当啥事儿都没发生过。这咋可能呢?”
自家婆娘是个啥性子,甄兴华还能不清楚?横竖她也就是私底下说说而已,甄兴华顺势劝了两句,让她别在孩子们面前露出来就成了。
提到孩子,周萍又想哭了。
甄家早已大不如前了。事实上,七十年代时,因为各家各户都是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换粮食的,哪怕他们这一带土地肥沃,家家户户都不至于饿死,可辛苦劳作一年基本上也就混个肚儿圆,想要攒下钱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辛辛苦苦攒下几个钱,家里孩子要念书,一年到头总不能一块布都不扯,哪样不花钱了?那年头,大家是连鸡蛋都舍不得吃的,都说鸡屁股银行,鸡蛋都攒起来,拿去供销社换盐巴换针头线脑。
可都说了那是在七十年代了。
等改革开放后,最初两年他们这种小地方的变化还不明显,可到了八十年代,情况就大不同了。
首先,乡下这边开始逐步实现了包干到户,粮食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