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有名的花花公子,他要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书院读书,大家都只当个笑话,但冯亦彻这样的大才子也要去这个书院读书,自然让人对这家书院起了几分猜测,不知是哪一位高人在此坐镇。
天成书院在京城中流言四起的时候,沐萦之带着苏颐和冯亦彻紧锣密鼓地对科考进行准备。
每一日,沐萦之都会拟出一个题目,命苏颐和冯亦彻作文阐述,每日的文章,沐萦之会进行点评,并让他们交换来看。
冯亦彻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灵气是天生的,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文采飞扬。
只是他游历天下,见过了太多不平之事,因此在策论部分写得过于辛辣,将朝廷批驳得一无是处。对这一点,沐萦之反复跟他提出,并且要他根据自己的意见重写。
冯亦彻有些郁闷,但一想到要开办古往今来第一家女子做山长的书院,他咬牙按着沐萦之的指点进行修改。
苏颐的问题与冯亦彻相比,自然是多了。
他虽私底下会看书,到底流连花间多年,看得都是杂书,一时之间要补的东西太多,好在他出生于公主府,自幼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打好了童子功,有这层底子在,提高不算难事。
沐萦之除了会叫他按自己的点评进行修改,还会让苏颐将冯亦彻写好的文章背诵一遍。
这本不是什么好办法,只是眼下离乡试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为了让苏颐能在乡试拔得头筹,她只能想出这样的速成之法,希望苏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一学冯亦彻的遣词造句之力。
当然了,这并不是沐萦之的杀手锏。
☆、95.第 95 章
沐萦之每日给冯亦彻和苏颐的命题, 其实并不全是她自己想出来的。
她收集了近年来各省乡试的题目,参详过后, 拟了二三十个出来,列了一份清单让刘安递到沐相那里, 几日后,沐相差清河送了一份单子回来, 往上面添了几个题目, 还有几个题目上批了红。
沐萦之看过之后, 当着清河的面把单子烧了,心里就有了眉目。
朝廷乡试的题目是各省学政先拟出来送到礼部过目, 每个省报上来的,不一定就是本省用, 为了避免作弊, 都是掐去头尾,交由礼部尚书一人进行定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