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这种下贱货色,抬进了门的还要反悔,这种女人不要也好。将来寻访有那上好的女子再说。”又有那族中的老先生,说,“娶媳妇,要取跟基深厚的的,有教养的女人,才能持家。”,父亲这时候对婚姻已经不抱多少希望。再加上,那些所谓的根基好,有教养的女人如何瞧得起手艺人呢。倘若又去寻个轻薄女人,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辙。婚姻之事情就只好放在一边。心理面只想到和叔叔,姑姑,爷爷,奶奶过完这下半背子。
有道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转眼就是49年,中国又换了朝代。共产党刚执政的这一年,姑姑就准备出嫁。姑爷姓玉,也是手艺人,开了一家面粉厂。极要面子父亲提前几个月给姑姑作了全套嫁妆,也不知道使用了多少钱,等姑姑嫁过去,才发现自己连买原料的钱都没有了。这才让爷爷去向新姑爷借点钱回来作本钱。接下来,叔叔也娶媳妇进了家门,叔娘姓曾名德惠。这媳妇进了家门,叔叔也就算成了家的人了,当然就有了独立门户的想法。再加上父亲喜欢接济穷人。叔叔和叔娘难免就有意见;却又不好名言。曾得惠只得在背地里对叔叔说父亲乱用钱财,只道,“如今没有分家,这钱财里也有我们的份儿。他当哥哥的只顾自己挣面子,充英雄,拿去接济外人,成全了自己的美名,却从来不问我们一声。。。。。。”这些话,传到爷爷耳朵里。爷爷私下里,找了个机会,问了父亲的情况。父亲这才说出个原由。除了偶尔的远房亲戚或者朋友外,主要是那何成一家人,过去靠这编扎轿子手艺吃饭,现在共产党一来,解放了;没有人买轿子。又不会其他生计之法。学做其他小生意又不容易上路;拖着几个孩子也是没有办法了。现在虽说下乡有点田土载着,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也是异常困难的。总不比得过去有门子小生意,经济上宽裕。一大家子,开门就是油盐酱醋,都需要钱,免不了借与他些盐巴钱。爷爷知道后,看在何成的父亲面上,也没有说什么。那曾得惠却只道是抓住了把柄。遇见自己的亲戚来县城,私下里总会说父亲如何滥支钱财。偏有那乡下的曾家亲戚听见后,就说这年头那有如此人家,把自己的钱拿来往外送的,十有八九是当家人,私自开了小金库,存私房钱了。曾得惠原本不满意父亲当家,却又不敢直言。累计了些怨气,却又不敢发泄。上面是俩个老的,再一个就是当家人。刚进家门时候,还担水煮饭,洗衣。。。。。。时间长了,也就渐渐地懈怠起来。又有曾家老娘进城赶场,向爷爷说曾得惠从小身体不好。在家里算老幺,很少干活的。那曾得惠更是以此为由,隔三差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