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谋政事,端正吏治,可爲万世法……这真是深得朕求治之心哪!你们说是不是?」
「皇上圣明,这真是千古绝妙好文啊!」眾官员旋即异口同声,不住讚美。
李隆基问道:「张爱卿,你献的是谁的文章?」
「是,臣得严浚所上之万言书,严浚姿质轩秀风雅,气概昂藏,有吏干才,担任义兴尉(警察官)、刑部(司法部)侍郎(宫廷警卫官)期间,号称清流材吏;任职太府卿(供需部长)时,年前黄河发大水,严浚且与户部侍郎(宫廷警卫官)裴宽於河南存问賑给,救援灾民,於事有功,人所称许。」张九龄道,「如此人才,焉能不用?臣愿举荐严浚为尚书左丞(宫廷秘书署奏章记录官)。」
「看来此人亦堪任用。」李隆基思忖片刻,转向李林甫道:「哥奴,你以为如何?」
「回皇上,严浚文名的确极响亮,若要论为官,担任刑部(司法部)侍郎(宫廷警卫官)或太府卿(供需部长),是绰绰有餘;然而尚书左丞(宫廷秘书署奏章记录官)是左相僚长(宰相秘书长),只靠区区几篇文章,断不能成大事的。」
李隆基见李林甫一脸不以为然之色,遂感兴趣道:「既然如此,朕倒要好好考核此人,亲自策试……来人,宣严浚上殿!」
「是。」高力士应道,忙差人传严浚升殿,面见皇帝。
李隆基见这严浚进殿,眼下便想:「此人人如其名,外貌严峻冷岸,似乎性格颇为刚毅正直。」他一回神,问道:「张爱卿所献的万言书,是你所写的?」
「是,确是微臣所书。」
「你文笔练达,思虑縝密,颇合朕意。就不知,你对於当朝弊政,见解如何?」
严浚道:「臣以为,现下弊於选贤。所谓士者,万民之首,一言以爲天下法,一行以爲天下则。尚书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能精核各刺史(州长)县令(县长),考其才行,编入流品,加以拣择,则可官之才多,吏部无庸人之繁。倘使每岁科举选官以万计,京师钱粮爲之空耗,岂非多士冒滥之弊?此闕政必使百姓毁誉相乱,君令下达听受不明。诸政务要官,倘良莠不齐,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为官小者得于苟求,一变而至阿私;朝官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用人严密绩覈,则天下之士必然刻意修身饰节,而刑法政治得以自清自律,此即为兴衰起弊之道。」
严浚一席话娓娓道来,明白点出科举弊端,立论精湛,使百官为之嗟嘆。
李隆基又问:「国家安危、庙社之忧,你认为祸端何在?」
严浚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