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我也早觉得应该把这个文学社办起来了,这么大个学校,没有个校刊,学生的写作没有土壤,提不起积极性啊。如果文学社能办起来,学生的优秀习作就有得发表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对文学事业的一种促进嘛,说不定从我们西湖中学也能走出一个韩寒来。”徐光文说。
大家纷纷点头,算是赞成他的道理,也算是认可三人当编辑的事情。
“编辑嘛,大家都知道,这都是卖力不得利的事,纯属义务劳动。”
吴雁南看了看大家,点点头说:“好的,我也就是想我们几个借调的课少,时间多,可以多做些义务劳动,不过李老师孩子小,还有几位女老师,不当班主任,和李老师一起暂时都算是我们的顾问吧,如果有什么大型的文学活动,你们要帮忙哦。”
“吴老师真是高风亮节,放心吧,逢到竞赛呀征文呀什么的,不用你说的,我们一定参与。”几位女老师都说。
“那就这样定了,回头徐老师你们几个负责设计一套方案出来,过几天我们也来个张榜公布。”程宏图又完成了一项议题,自然轻松了。
“吴老师,你先把计划写个初稿,回头何老师我们三个再一起讨论。”徐光文说。
“好的。”吴雁南也不推辞,“我已经想了一个社名大家看行不行。”
“什么名字,说出来吧,行的话,又省了我们不少脑细胞了。”何书章说。
“新芽文学社,刊物就叫《新芽》。”
“好好,新芽,可不都是新芽啊。”大家都思考了一会,随即赞成了。
二
西湖中学的新芽文学社成立了,在五月中旬的一次升旗仪式上,郑直代表校委会发言,其中一条便宣布了这一振奋全校师生的消息。只是他省去了文学社创办的过程,这过程当然是没必要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发展的脉络。但郑直还是不能省去首创人之一的吴雁南的名字,因为他是这个文学社刊物的责任编辑,任何稿件都要先经过他的眼睛的审视,才能在刊物上露面。
宣布以后,郑直还适时通报了征稿启事,当然这启事还会以书面的形式贴进学校的报栏里,还会通过所有班主任的口在教室里震响每个学生的耳鼓。记得在文学社成立的负责人和班主任会上,郑直也曾忧心忡忡地说:“文学社办起来,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但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有有利的一面必然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希望大家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把发表两篇文章,当作沽名钓誉的唯一途径了,不要让许多优秀学生因此而耽误了学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