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平?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祖国最穷的土地上,可是我们也有着祖国最穷困的人。看一下我们的城市:高楼,大道,广场,公园。看一下我们官员:豪宅,汽车,宾馆,名牌。可是,我们的教育赖以维持的,还是农民百姓的腰包。再看一看我们有些个学校,面对如水的生源,已没有了讨价还价的耐心。于是,学校便成了富人的学校,穷人的孩子便变相地失去了上学的权利。
这是谁之过?
所以,我想借这报纸的一角,为孩子发几声呼喊。
一喊政府,廉政爱民;二喊学校,广纳百川;三喊家长,勒紧腰带;四喊同仁,帮穷扶困。唯如此,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唯如此,我们徜徉于淮水之畔、西湖之滨,才能够心怀坦然!
救救孩子!
这是吴雁南在何涛题为《不能把孩子编入修堤筑坝的大军》的新闻报道后面附的短文,和新闻一起发表在《叶县日报》上,他相信如此撼人心魄的新闻和呼唤一定能在叶县掀起波澜。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陈浩波的,陈浩波告诉他,乡亲们争相读他的文章,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吴雁南的心里有了许多安慰,他突然觉得,自己并非百无一用的书生!
文章见报的第二天,吴雁南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大家会怎样评价他。其时正是朝读辅导结束,语文组老师自然云集室内。不过吴雁南进去的时候,大家都在看着手头上的东西,参考书啊,备课笔记啊,发表着他的文章的报纸还躺在报架上,看那崭新的程度,似乎还无人问津。
“你看《叶县日报》了吗,老何?”吴雁南在何书章的座位前站着不动,问道。
“《叶县日报》?有什么好看的?”何书章并不抬头。
“兴许有什么新闻呢?”
“能有什么新闻,歌功颂德呗,还能登出给我们解决关系的事啊。”
“你怎么老是关系关系的,低级趣味!”吴雁南本来还想引导何书章,但被他这一噎,只好气愤地走开。
“雁南。” 快到门口的时候,他听到王子俊叫他,心里一喜,便跑到老同学面前。
“你写文章怎么不写长些啊?”王子俊问。
“你看了?”
“看了,太短,能有几块钱稿费啊?”
“子俊,你怎么这么说?谁说我要稿费了?”
“那你发表文章干嘛?”
“吴老师。”徐光文叫道。
吴雁南走过去,兴许,这位老教师会给自己一点共鸣。
“子俊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