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追溯此进程,因为本章将考虑的三个有巨大影响的主题在那个发展过程中很清楚地标明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个而且在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由迈克尔·哈林顿著的《另一个美国》,他在1989年逝世,当时是美国民主社会主义的领导人。自从此书1962年问世以来,恰逢“文化革命”开始,其主要思想依然是关于穷人的居主导地位的正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今天,隔了一代之后,你仍可以从剑桥到伯克利的校园书架上发现《另一个美国》的平装本,并且你仍可以发现它经常被报纸和杂志所引用。《另一个美国》直接形成了事件:它帮助劝说肯尼迪总统将反贫困改革运动列入其中心议事日程;同时当林登·约翰逊把被暗杀的肯尼迪总统的反贫困运动作为自己的运动,此书的出名使哈林顿成为工作小组必然的候选人之一,该工作小组设计了对贫困的战争。
通览哈林顿的书,你可以看到将穷人再定义为牺牲品是何等的扭曲,不管哈林顿对穷人的认真关注及他的真正洞察力和创造力如何。今天,我们习惯地,通常下意识地得出他给我们造成的假象,并且,这是哈林顿的关于贫困的概念对穷人造成如此伤害的部分原因所在:你不能清楚地看事物也就很难对它进行纠正。
文化的毁灭孤立现象
哈林顿争论的中心就是,你看到的贫困的内容不是事实。在贫困被关注之处,你必须怀疑你感觉到的证据,因为贫困的真相不仅被隐藏,同时几乎正相反地与真相对立。哈林顿教导富人文化如何直接看到下层阶级的真相——从头到尾看一遍,结果根本就没有真正地看到它。随着此课被领悟,参与贫困讨论的人就有可能辩论道——如同他们现在一直在做——似乎他们面前所看到的东西不知何故根本就不存在。
自然,现代思潮的整个趋势鼓励人们不相信他们自己的知觉。我们现代人从弗洛伊德那儿学了高深的、怀疑的不信任,他教导说真相被隐藏起来、深埋在我们看到的华丽的表面之下的精神里。
还记得读威尔士的小说《时间机器》时那种战栗的感觉吗?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对书中描写的那个奇特而恐怖的世界有恐惧之感,而是因为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们的世界未来也可能是这个样子。《时间机器》中所描写的那种阶级的不平等现象,以及《1984年》一书所描写的那种集权政治如果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我们的恐惧就不是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书中的情景就会成为现实。
如果你在近期的《新闻周刊》或迪奈希·德苏查的畅销书《教育要有所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