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百姓每每一买,至少还都是一斗起步。多的时候,一次还有买上十数斗的。不过像这一类的大批量购买,基本上是还要给自家亲戚或是村里人带的。
在时下,进城耗时耗力,还要缴付落地税。
寻常百姓舍不得这份进城的落地税,也不可能为着点什么事,就往城里跑。
韩老三陪着媳妇钱氏给岳家去排队买盐的时候,韩彻也跟着过去看了。人实在是多得有些过分,只见那长长的队伍还有闹哄哄的人群,将隔壁两边的店铺给围堵的,店门口都被遮挡住得没法正常做生意了。
“大人都说了,以后都会是这个盐价了,咱们真没必要来抢着买。”韩老三本来就不是很愿意来,这会瞧见这般人头攒动的情景,不禁只觉得头皮都发麻了。
“我都跟爹娘他们说了,可大家非说这盐反正是要吃的,又放不坏……他们都这么执意要买了,我总不能还说不帮买吧?”钱氏就哼哼道。
也因着这买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韩彻只看了一会,就带着三娘给他安排的四个护卫先一步离开了。
在全国各地都呈现一片火爆销售的情况下,韩彻这边就也收到了盐政改革后的第一份财政收入报表。
“韩大人善理财,实乃第一人。单只这第一批盐利,就远超过去一年之数!”户部一官员在看到报表上的盐售卖数额和最终获利金额总数时,当场就忍不住感叹道。
朝廷过去每年在盐业上的财政收入,大概为50-70万贯钱区间。
然而韩彻所推行的盐政改革后的第一季度的财政收入,就已经有一百一十余万贯钱。
毛利润这一块,因为盐价下调幅度过大,其实并没有比过去增长太多。之所以能获得这许多的利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销售额上。
韩彻在进行改革之前,是有仔细调查过朝廷历年来在各州郡食盐售卖的情况。于是他就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按照时下一个正常家庭对食盐的需求量来说,以一些州郡的总人口户数,食盐总销售额其实是远远不足的。
甚至有些偏远一点的州郡,比如说通州,动辄还出现过盐荒,当地百姓一度因此还闹出过民愤民怨。
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首先可以剔除的是,食盐产量这块是不可能匮乏。
在不缺市场,也不缺产量的情况下,大概率就是流通环节的问题了。
“民不知贵而国富也!”另一官员便也感慨道。
然而说是这么说,对于韩彻刚提议要将盐价作十五文一斗时,这些户部的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