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实竹柄,柄长五尺余。耘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
注3:出自王祯《农书》 :“水轮三事,谓水转轮轴,可兼三事,磨、砻、碾也。初则置立水磨,变麦作面,一如常法,复于磨之外周造碾圆槽,如欲毇米,惟就水轮轴首易磨置砻,既得粝米,则去砻置碾、碢干循槽碾之,乃成熟米。夫一机三事,始终俱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
这几样农具的图纸也都放到微博上去了,有不懂的可以去微博看一下。
第122章
赚钱
这几种农具里面,除了水轮三事的制作难度大了些,其他几样都还是比较简单的。韩彻在临走之前,就还顺便提了一句,言道水轮三事可以全村共享一个。
杨刺史也觉得这提议不错,毕竟谁家碾米也不可能是吃一顿才去碾一次的,确实没必要每家皆有。
很快,松州官府这边就开始对这几样农具进行推广。
这个时候,江南其他的产粮大区也都陆续收到了韩彻派人分送过去的几样农具的详细制作图纸。
其中水轮三事这款农具,就算没有达到雪中送炭的程度,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句及时雨了。
因为这次秋税的征收,朝廷还需要从松州之外的江南其他产水稻大区一共征集一百万石的税粮走。其中三十万石是送去京城的,剩下的七十万石是分发给北直隶等地区的。
都知晓在晒得足够干的情况下,稻谷占比也能达到18-20%,所以为了节省运输上的耗费,朝廷大多时候还会要求磨制成精米再带走。
然而耕牛本就缺少,还要江南区域的百姓磨制谷穗去供应京城和北直隶所需的这批一百万石的精米,实在是有些劳民。
韩彻之所以能想到水轮三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水轮三事主要解放的还是百姓之后在这上面的劳作。而在这之前,需要征集精米走的江南一些产粮大区,也是早就提前收到了朝廷下发的通知。
待到农历十月上旬,便陆续有其他地区将精米和物资送至松州码头附近的转运站来。不多久之后,转运站里就收齐了朝廷需要的这一百万石的精米,两百多万匹布帛和五百万斤同样需要运输至京城的各类物资。
算上今年前段时间的夏税时,韩彻作为检验全段河道运输,送至京城的那批物资。再不算粮食和布帛的情况下,加起来今年江南整个区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