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代耕架,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1)
所谓的代耕架就是在没有耕牛可助力的情况下,人类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耕地的一种机械。其中的辘轳滚动能让纯人力拉犁时达到节省体力的效果,做成三角形的人字状是为了达到稳定性。再通过三人合力协作,最终提高生产效率。
杨刺史闻言,惊讶的将代耕架看了又看。
过了会,他的目光又好奇的看向了一旁的跟鸟爪一般样式的农具上。
一旁的韩彻就说道:“此为耘荡和耘爪。农人执耘荡,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2)
“耘爪,耘荡以及脚耘可视农田具体情况,一起配合使用。”
简单来说,这些耘荡和耘爪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稻田里的中耕锄草。秧苗尚未长大时,用耘荡效率最高。但是当禾苗长到相对的高度后,为了防止耘荡的耙钉伤根,这时可换成耘爪来锄草。
“那这个又是什么?”杨刺史在反复对着耘荡和耘爪看了又看后,终于舍得放下,然后继续好奇的指着个头最大的一样农具问道。
“此为水轮三事。”韩彻说道:“谓水转轮轴,可兼有磨面,砻稻、碾米这三种功能。”(3)
“不需耗费人力和畜力,只借助水力?”杨刺史这会眼睛都瞪大了。
“此物立轮所在的轴上装有水车,自是可由水力驱动。”韩彻就走近来,指着装置立式水车所在的地方解释道。
“……”杨刺史听闻到这里,已经震惊的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此为这几款农具的详细制作图。” 韩彻说着,又递过来了好几张图纸,还言道恳请杨刺史能帮忙在松州做下推广。
“此事应当是我来感激韩大人才是,多谢韩大人如此为我松州百姓记挂了。”杨刺史一边说着,一边忙双手接过图纸。
漕运和常平仓的事暂且不提,那是牵扯到了各自的利益。
杨刺史又不是傻子,这些农具一旦在松州推广,百姓从这些方面省出来的力气,自然就能用到其他方面。最后多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增长的可全都是他的政绩。
于是待到韩彻带着韩老三离去后,杨刺史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其实韩彻这人倒是还可以交往的。
注1:出自王征《代耕图说》:“先为两辘轳架,如a。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如e。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
注2:出自王祯《农书》: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