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杆画是我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内黄麦秆画、木板年画、大锣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落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东南山区的秦岭腹地,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之地,名曰石门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地安居。这里又是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红色根据地。“玉虚洞”、“王变墓”、“颠倒松”、“花园化石”等人文景观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适中的雨量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孕育了大片麦田。每年端午节前后,石门镇翻起金色的麦浪,当大片的麦子被收割之后,王聪芳就坐在自己家的土屋里摹图画刻,一根根粗糙的麦秆在她的手中变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远销国内外,王聪芳也成了这种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事麦秆画创作34年、现年55岁的王聪芳患上了乳腺癌等多种疾病,面对麦秆画制作技艺可能失传的情况,王聪芳痛心疾首,而巨额的医疗费用,更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麦秆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是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取材于小麦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其题材主要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在古代常常被作为皇家贡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麦秆画在商洛境内最早流传于洛南县石门镇王村。很早以前,王聪芳的祖母——老艺人孙竹凤带领着姐妹们制作麦秆画。后来,王聪芳的父亲王恩时创造了新的技艺,并将此技艺传给了王聪芳。在王聪芳的记忆中,教师出身又会做木匠活的父亲能写能画,将麦秆画的题材扩展的更加广泛,书法、山水风景、花草虫鱼、古装人物、传说人物、历史古迹等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新、奇、美、雅”,让人叹为观止。王聪芳称,在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下,她也爱上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工艺。“麦秆在农村一般都是用来烧火做饭或者给牲口垫圈,而在父亲手中,却能变出一个耍大刀的关公或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来,看着父亲刻刻画画,我心中渐渐也有美好的图案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