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汤金明的报道后,那熟悉的麦秆,又重新点燃了朱军民埋藏已久的创作热情。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融合了国画、版画、书法、贴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被称为“中华一绝”。麦秆画在隋唐时期正式作为宫廷艺术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
朱军民选用大麦麦秆染成各种颜色。他说,2节以上的大麦麦秆最好,相对小麦麦秆而言,光泽度、韧性更好。朱军民创作的麦秆画经过处理不虫蛀不掉色。
经过高温蒸煮、漂白、染色后,朱军民将一根根筛选好的麦秆用刮刀剖开,然后用圆形铅笔反复抽拉,麦秆瞬间变得平整而光亮。
按照事先勾勒好的图案,经过剪截、粘贴,朱军民手中呈现出各种色彩逼真的花鸟虫草。即使一幅再简单的麦秆画,朱军民也要拼贴上千根麦秆丝。经过30多道大大小小工序,方能形象逼真,纤毫毕现。
要让麦秆色彩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还得借助于烙铁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这需要对温度十分精准地把控,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麦秆画的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完成。看似简单,却是多年匠心所在。朱军民花了6个月才创作完成这件老虎题材的作品。他借鉴刺绣上的表现形式,将麦草撕成细如丝线。仅这一件作品就拼贴了3万多根麦秆丝,惟妙惟肖,纤毫毕现。
相比北方的麦秆画,朱军民的制作工序更为精细。在朱军民手上,各种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画面生动传神。朱军民说,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都不相信眼前的画面竟是最普通的麦秆绘制。创新的工艺制作加上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让朱军民的麦秆画呈现别样的美感具有工笔画的造型,油画的光色、刺绣的立体……
这是朱军民历时200多个昼夜的潜心琢磨完成的一幅《百子图》,是他的代表之作。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朱军民用了几乎十年时间,突破了麦秆画传统的平面做法,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麦秆画的风采,更将西方油画与传统的麦秆画创意结合,最终点“麦”成金。
白天,朱军民忙碌在喧嚣的织里街头,安装空调,装修水电;夜晚,他一头钻进工作室,沉浸在麦秆画创作。麦秆作画,让朱军民陷入痴迷。
“麦杆画里一只蝴蝶要割上千刀,谁能耐下心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