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把深入生活,作为创作之本,与生活中的美好为师。他登黄山,上九华,管万象预言帝,饮穷与自我。
近年来在学习钻研国画艺术的同时对非遗工艺情有独钟,师从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马龙麟老师学习麦杆画、布贴画非文化遗产工艺画以及现代低碳工艺品,仿铁画,金丝花等。在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作品,可谓浑然天成。
月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监会“上,李军的麦杆画《再来一杯》获铜牌,2018年合肥市“寻找社区好教师“活动大赛,李军的麦杆画《技压群芳》获优秀奖和最佳人气奖。
现创作的麦杆画、布贴画有50多幅。其中大部分底图,图稿是李军自已设计,用心描绘。使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love》、《运动健康》、《再来一杯》、《金猴献瑞》、《娇》、《旺旺》、《人勤春早》、《沉思》、《品茗》、《蛰枝惊雀》,《技压群芳》、《月光下的凤尾竹》、《速度》、《一壶一世界》、《蝶恋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使非遗艺术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发展。
他创作的麦杆画、布贴画作品近年来,频频传入西欧、北美、新加坡及港澳台等。李军认为归于平淡的东西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李军说,既然热爱艺术这个事业,就要锁定目标,慨然面对,一句话,“纯粹”未尽此生闲。
喧嚣的“童装之都”织里镇,有这样一位匠人,守一份寂寞,坚守麦秆画创作20余年。用一双巧手,勾画粘贴,将麦秆绘成了鲜亮夺目的画作。好像油画,又似刺绣,精美绝妙。
朱军民,出生于吴兴区塘南,从小就喜欢画画。儿时记忆中,一到麦收时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是那黄灿灿的麦秆。青年时,朱军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白洋淀的芦苇画,一下子被吸引了,于是萌生麦秆作画的想法。
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先在纸上画图案,将麦秆劈开,然后用胶水贴上去,用熨斗烫平……他的第一幅麦秆画“两只小鸡夺蚯蚓”就这样完成。
后来朱军民和朋友合作开办了一家麦秆画工坊,当时做的许多麦秆画还卖到上海城隍庙。然而,制作麦秆画毕竟费时又耗精力,加上刚结婚,生活压力巨大,无奈之下朱军民只得放弃麦秆画的创作。直到2009年,朱军民从央视看到河南麦秆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