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而最让王聪芳焦虑的是,她不得不停下自己心爱的麦秆画创作,一次又一次去医院放疗治病。“麦秆画目前传承无人,若是我有个三长两短,这门技艺就要失传了。”王聪芳称,若是有人愿意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她可以免费教。希望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把病治好,将麦秆画传承下去。”
据洛南县文联主席李琳介绍,洛南麦秆画是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洛南麦秆画主要传承人之一,王聪芳多年来致力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的作品,都选取天然的材料,纯手工制作,题材广泛,层次分明,清晰美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
为了把这美好的东西永远留在人间,王聪芳多年来投入了不少费用。如今,她家中还存有800余幅麦秆画,《灵龟圣书》、《荷塘情趣》、《松鹤延年》、《前程锦绣》等作品精美绝伦,如果有人对麦秆画感兴趣,可来带走一幅画,这一小小的善举,就能减轻一点儿王聪芳的经济负担,让她减少病痛折磨。或许,也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从乡村麦田里生长、再普通不过的麦秆,到成为画展上被收藏的令人惊艳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麦秆画,这华丽的变身,沈社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他秉执一颗匠心,潜心钻研传统技法,从制作工艺到题材进行大胆创新,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推陈出新,重放异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丰麦秆画,而沈社国也因此成为大丰麦秆贴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天《盐城工匠》走进沈社国的艺术人生。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台灯,一件摆满各种颜色麦秆的大立柜,这就是沈社国简单的工作室。不过,墙上挂着的一幅幅麦秆画,或如水彩画般的清丽,或似国画般的雄浑、油画般的斑斓,提醒我们这个工作室的不简单。最令人震撼的是被称为“中国之最”的彩色麦秆画红楼梦,长244米,宽09米,上有红楼梦人物68个,构图巧妙,人物鲜活而灵动。这个耗时长达半年之久的作品,制作过程困难重重。
这幅画遇到很多困难的,一个是分解,因为是彩色麦秆画,所以要图把一个一个分解开来;一个是配色,由于麦秆本身有非常强的光泽度,不容易染色,单染色的时间就花了10多天。
难,似乎一直伴随着沈社国求艺之路,但是他总会用自己特有的执着劲来解决难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