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庆国在工作台上随手拿起一个已经打磨光亮的茶叶罐,另一只手拿一个小型电钻,“嗞呜呜”便在锡罐上作起画来,很多客户要求他亲手制作的作品,最重要的也就体现在这画和落款上。
十几岁初中毕业开始学习锡器工艺,跟着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傅,口手相传,没有什么理论架构,也不会刻意培养审美素养,几年后他觉得这样“还是不行”,于是就考到艺术学院去进修,学习工艺美术,恶补绘画。
毕业后又教了三年书,在理论上得到提升,之后才觉得可以从事锡艺事业了。他经营的广告公司曾做到云南地区行业的翘楚,也曾有机会走入仕途,人生的各种机会和选择很多,赖庆国经历丰富,对“锡”长达三十多年的坚持是他总结的成功经验第一条。
比如画画,“我再忙,还要抽时间去写生、画画,当作休息,技艺上的东西一直不敢放”,赖庆国平常更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处理关系,管理员工,规划未来,不停地接电话和回短信,手工劳作既是他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他暂时避开俗事的自我精神世界。
几笔山水,两只小船,人物只有被微风稍稍吹起的衣衫,不用露任何五官,而近景的石头纹理必须细腻,旁边的兰草每片叶子都摇曳舒展,中国人追求的“雅士”意境就在锡罐的方寸之地表现出来了。
赖庆国称之为金属上的“简笔国画”,笔锋粗细得当,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心中有丘壑,下手则熟练得像生理反应,容不得败笔。
练了三十年,画画仍然是必修课,春天里山上梨花开,他都是要赶去画一画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落款刻“甲午年初,赖庆国制”这几字时的坦荡。
赖庆国自己修建了锡文化展示厅,从外面看是各种几何方块的结合,模仿的是锡金属的晶体结构,最开始甚至不被“建筑行业人士”承认是“建筑”,后来他又拖来了巨大的一节火车车厢放在一侧,另一侧是带着红色塔尖的教堂,整个场景有一种奇异的美感,倒是国外来的客人见了大呼“奇迹”。
展厅可做锡文化教育基地,从收藏的各种古董锡器,到他目前的各种作品和产品,以及国外的一些特色锡工艺品都自成体系。
园子角落有一间上着锁的厂房,这并非普通游客喜欢的参观地,打开一看却着实让人惊诧,一屋子的石模,每件砖头大小,数千件整整齐齐排列满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