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凋零。
而个旧那条“锡行街”,因满街的锡匠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作坊40多家,他们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议价的声音——这些景象早已是旧时期的一个传说。
在一片暮色沉沉的大背景中,赖庆国的锡文化创意产业园显得生机勃勃,除了工人的厂房车间,还有锡器藏品和作品展厅、学徒学艺的习艺坊、非遗手造作坊,以及一个乡村教堂。
喝茶会友有茶室,怀旧有小亭,他甚至弄来了一整节旧火车车厢,加上荷塘、竹林和几只锦鸡、孔雀到处都有nongnong的个人理想的痕迹。
作为锡工业界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近几年最大的成就是让锡在小范围内从旧工业时代的没落中过渡到新的文化产业形态。锡的保鲜能力也体现在自身的命运上。
一身中式服装、光头、大胡子外加一根烟斗,斜身坐在阳光斑驳微风习习的树下,一杯茶摆在从村里淘来到木头板凳上,赖庆国的形象跟他的企业和事业一样,都被好好地经营,运转良好如日中天。
“花了三年时间打造这个园子和平台,从今年开始,要认认真真做创作,虽然社会应酬仍需要占据一些时间,但条件好多了,就怕年纪大了,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意识到了却没条件做。我今年51岁,在这个行当中,还算年轻。”一门手艺的传承、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这样新决心和新计划在手艺人心中生长出来并得到很好的坚持。赖庆国十几岁开始跟着传统锡匠师傅学艺,五十岁仍然可以有新的计划和开始。
厂房的一角,有两个砖砌的灶台,点上火,铁锅里放入锡块,温度达到231摄氏度锡便会融化成“锡汤”,舀一瓢缓缓注入模具,很快就能冷却成型,再拿来敲打锤炼,延展性也极好,锡是好脾气的金属,闪亮而柔和。
锡罐从古至今是被公认的储存茶叶的最佳器皿,密封性好,又无异味,也是赖庆国最畅销的产品。
通过模具将液态锡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个称得上“精良”的茶叶罐,细算起来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抛光、磨光、配盖有些细节反反复复要许多次,尤其最后一道配盖,茶叶盖盖上去,呈缓缓下落状,再打开也需要缓缓拔气,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