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时也去过,对那儿的印象除了艰苦两个字就没别的。哪怕这三年顾淮之把康郡建设得大变样,元熙帝毕竟也没再亲自去看过,印象中那地方还是一山沟沟。
顾淮之一个打小就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心甘情愿地待在那山沟沟受苦,这不是忠君爱国是什么?
换成其他人,元熙帝可能没那么大的感触。但元熙帝也算是看着顾淮之长大的,对顾淮之有着类似“自家孩子”滤镜的天然好感,再加上顾淮之本人也十分争气,所以顾玄这么一说,效果出奇得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元熙帝感动完后大手一挥,直接给顾淮之升了官。你说你舍不得康郡百姓,但你立下那么多的功劳,你要是还在原地踏步,那这次考评,就没有官员能够晋升啦!于是,顾淮之就摇身一变,从康郡郡守直升为青州刺史,成为了近七百年来最年轻的刺史。
要知道,刺史这位置,哪怕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得上的。就算顾淮之出自顶级世家,但顶级世家又不是只有顾氏一家。越往上走,官职越少,世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激烈。刺史这位置,一帮中年世家子争破头,哪有小辈出头的份?
偏偏天时地利人和都让顾淮之给占了,人家凭本事给自己升的官,有意见的通通都得憋回去。
京城那帮原来为顾淮之选择外调的人现在纷纷觉得脸疼,他们当初以为顾淮之脑子有毛病才做出这么个跌破人眼睛的决定,结果人家顾淮之用了三年时间给了他们狠狠一巴掌:不是顾淮之脑子有病,是他们见识浅薄,错把鹓鶵当成了山鸡。
顾淮之接到这个任命也很惊讶,这升官速度,说出去都得惊掉人的眼珠子。二十五岁的三品大员,话本都不敢这么写啊。
整个康郡百姓都替顾淮之高兴,本来他们以为顾淮之要回京城了,心里怪舍不得的,私下里万民伞都准备好了,就等着顾淮之离开那天搞个大新闻。结果天降喜讯,顾淮之升为青州刺史,不回京城,还留在青州呢!
康郡百姓这下高兴了,虽然府君升为使君后肯定不住在康郡了,但康郡作为使君最初施展身手的地方,按使君那喜欢乱跑的性子,能不回来看看?
留下来好啊,这样大伙儿就不用担心新来的府君不擅处理庶务,把康郡大好的形势给破坏了。
青州其他郡的百姓听闻了这消息,心下也兴奋不已,偷偷讨论道:“听说康郡那边现在日子过得可好了,出门有什么驰道,乡下进城都方便得不得了,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好多京城里的贵人都往那儿跑。我有个亲戚在康郡,早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