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下山,谨遵圣人教化,以报浩荡皇恩。
这是元熙帝登基以来第一个不需要动兵就主动臣服的山民部落,这等大事,必要记载史书之中,彰显帝王雄才大略。
以一己之力劝说乌日厉下山的顾淮之,自然又在元熙帝心中加深了国之栋梁的形象,履历中又添了一笔夺目的功绩。
第104章 晋升
乌日厉答应下山这年,正好是顾淮之在康郡待的第三年。官员三年一考评,顾淮之这三年在康郡干出的成果众所皆知,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不说,还把难搞的山民也劝下山主动向元熙帝递了臣服表。这么一桩一桩的事数过来,顾淮之这三年也称得上一句功绩累累。再加上一个正任吏部尚书掌百官铨选的顾玄,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顾淮之今年考评过后便能回京,而后一路青云直上,拜相不过是早晚的事。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顾淮之竟然决定继续留下来。主要是康郡这边的旅游业也才刚起步,了解其中道理的官员真不多。要是随便换了个什么也不懂的郡守过来,那顾淮之这三年的努力怕是要泡汤。
再说了,还有乌日厉呢。别看这家伙在顾淮之面前挺客气,当初这位可是在陈刺史面前都敢动刀子的狠角色。乌日厉刚刚带着族人下山,顾淮之要是回了京,碰上一个不太看得起山民的郡守过来,一个不注意就能点燃乌日厉那个暴脾气,到时候乌日厉一怒之下跟朝廷翻脸又带着族人回山上了怎么办?这么多的劳动力,多大的价值啊。
说到底,顾淮之还是放心不下康郡,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知了顾玄。
顾玄当即表示明白,转头就跑去找元熙帝聊天。两人家长里短一通瞎聊,话题自然而然就聊到了顾淮之头上。
元熙帝哪能忘记顾淮之这个大功臣,立即问顾玄,“今年的官员考评,阿淮必得评上优等。你可不能因为彰显自己的公平公正就委屈了他!”
说完,元熙帝还在那儿嘀咕呢,“按他的功绩,今年必能回京。再历练几年,那就是一个储相。”
顾玄捋了捋胡子,叹了口气道:“不瞒陛下,这小子前些日子给微臣来了信,说是不大放心康郡,想在那边多待三年。”
没等元熙帝开口,顾玄又继续补充道:“说来也是那小子实诚,生怕这会儿急着进京,怠慢了陛下新封的永顺侯,也想再多为康郡老百姓做点实事,再多吃点苦,历练三年后,才不辜负陛下对他的一片提拔之心。”
元熙帝顿时感动了,多好的臣子啊!急朕之所急,忧朕之所忧,这才是大臣们的典范!
康郡那地儿元熙帝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