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但没等期末考试,就又搬家了。
那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有个阿姨给我们家送来一竹篮子的礼品。妈妈把它挂在楼板横梁的钉子上。我望着摇晃未定的竹篮子,猜测里面装着什么好吃的东西,就问妈妈:
“妈妈,竹篮子里的东西好吃吗?”
妈妈并不作声,急忙进入卧室,抽出一张草纸,折成对半,对着我的嘴,使劲一擦,说:
“小孩子不要多嘴!”
我不敢再问了。后来我才知道,那里面装的,是我和小妹的“定亲”礼品,就是花布、红布、剪刀、尺子之类,也有一些即食的糕点,后来自然是给我吃了,但当时不但不能吃,还不能说。
过了几天,那位阿姨就领来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说是怕我寂寞,给我作妹妹的。
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全家到了福州。
还在浦城的时候,我们换了两个住处,后来的住处,是一家二层的木板房。我们住在楼上。由于所处的地势高,我们打开房间的边窗,极目远望,可以看见远处山上的点点火光,到了夜色深沉的时候,火光更加明亮。我问妈妈,那是什么火。妈妈告诉我,那是烧炭师傅在山上,点燃炭窑里的木柴,木柴燃烧发出的光。光在黑暗中特别明亮,其实白天也亮着,只是被强烈的阳光压住了。
妈妈打开边窗,注目远望,也许正向着福州的方向。她正在想外婆吧?我让妈妈抱起我,探头窗外,许多房子的屋顶都在我们的脚下。我问妈妈:
“烧炭师傅一定很辛苦吧?”
“你说呢?”
“我想他们一定很辛苦。他们要先砍伐,将大树锯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它们破开,再竖立在窑洞里,封上口,点燃火,好几天后,火熄灭了,要从窑顶注水降温,再然后,打开窑门,取出木炭,将它们装篓运往商店,最后卖给我们。我们只要花点钱就买到了,多方便啊!”
“儿啊,你长进了。师傅烧炭的整个过程,你都记下了。”
我们的队伍一路经过建阳、建瓯、南平……,也许是从福鼎或宁德,经水路到达福州的。大约是在1949年四、五月份,我们的船队从福州的下杭路小桥码头登岸,一路径直到水部琼东路(就是出温泉的地方),早有打前站的为部队预备了住处。
爸爸将我们带到琼东路一家酱鲯店的斜对面,向一家富裕户租了一间房。这间房是从大门进去、屏风右边的厢房,大约有二十平方米,作为卧室十分宽敞。房里打一张床,墙角摆上桌子和皮箱,空处放一张小圆桌,一家四口人,就在这里用膳。妈妈在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