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气,说话也像秋风的温凉与无力。他细瘦修长的手指懒懒一抬,但见指节粗大,色泽黧黑,分明是焦皮裹着枯骨。我心底蓦然一酸,怔在当地。皇帝道:“你过去坐吧,看看可还舒适。若不好,只管命人调换。”
我慢慢走过去,趁背对着他的工夫,小心拭去一线泪意。我坐下来,微笑道:“微臣觉得很舒适,多谢陛下。”
皇帝笑道:“既觉得好,那便不要偷懒了。”话音刚落,一个小内监便上前来研墨,大宫女良辰亲自摆了一杯茶在桌角。新笔被濡湿,坚毅地凝聚起所有的意志。皇帝拿了一本奏疏一目十行地看过,不一会儿已用朱笔批了五六本。他埋头不起,好一会儿,我才能安下心来拿起一本奏疏。待我看完,却不知该不该立刻就禀告。正犹豫间,皇帝道:“看过了就说。”
我忙道:“是。这一封,是中书舍人白大人的奏疏,共有三谏,一是朝廷取士太滥,请托成风;二是铨叙不依成制,黜陟不依考绩;三是朝廷每年科考取士太少。建议多多开科取士,从学子中选官。”
皇帝默然,一路圈下去,头也不抬道:“传旨,朝廷甄选擢赏,自有制度,县令及以上起家者,吏部尚书或侍郎必面考其才学,庸下违学者,依旧回县学读书。让国子监重新议定考目和取仕人数,三日内报上来。淮阳男、中书舍人白子琪忠正体国,直言敢谏,赏物百段。”一时间小内监们分头传旨去了。
我不想他竟这样快便打发了,捏着白子琪的奏疏呆住了。皇帝抬眸温然一笑:“呆着做什么?看下一封,看好了直说便是。”我这才回过神来,拿起下一封奏疏。我看的工夫,他又批了几封,随口交办了些事情。如此到了午时,他手中不停,口中不断,耳边还要听我奏事,一口气处理了二十几封奏疏。
临近午时,皇帝起身道:“今日到此为止,以后每日你巳时来,一月一日休沐。”
我起身行了一礼:“其实陛下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又何须微臣?”
皇帝捧着热茶,连直起腰来都嫌疲累:“从前朕连小书房的折子都看,如今这身子,已经处理不了这么多了。何况太医只准朕用半日来处理政务,若没有你和封大人,朕恐怕要疲于奔命了。”又向小简道,“传膳吧。”小简扶着他缓缓走出御书房。
我垂手恭立,目送他走入空旷高远的仪元殿。簇簇浓烈的阳光像蘸饱了藤黄的鞭子,狠命地抽打他臃肿而迟缓的身子。他咳了两声,按住右肋下,慢慢弯下了腰。停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