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大,请听易中天先生为我们陈述的四个原因。
第一是自身区别。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自身是有区别的,就政治上而言,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曹操称了公,称了王,诸葛亮没有,曹操的称公、称王就为后来曹丕的篡汉或者代汉打下了基础,因此不管曹丕的称帝是不是曹操的愿望,曹操都有洗刷不干净的这样的一个罪名,曹操到底想不想当皇帝,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四个字:听天由命。就是他既没有说一定要曹丕当皇帝,也没有说曹丕一定不能当皇帝,他说的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如果天命真的在我们曹家,儿子你就当皇帝,如果天命不在我们曹家,你就不要当。但是他牢牢把握一条最高权力得攥在咱曹家手里,我们必须大权独揽,权力一点不放,名分可以马虎一点,但是尽管如此,曹丕还是当了皇帝,曹丕当了皇帝这个篡汉的罪名只好曹操来背,他洗刷不干净,而诸葛亮绝无此嫌疑。那么后代的这些人还是正统思想很重的,他在这上面一定是大做文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曹操奸诈,诸葛亮坦诚。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你看诸葛亮搞过阴谋诡计吗?没有吧,他都堂堂正正地在做事,而正因为他堂堂正正做事,他累啊,所以他特别累。曹操还有很多时间去玩儿,我们看不出诸葛亮有时间去玩儿,太正派了。那么这也让后世的人要把这两个人分开了。但是我这里要交待一下曹操的奸诈后来也是被夸张了的,奸诈是有的,残酷也是有的,没有后人说得那么重,这个有很多历史学家已经做了清理了,有兴趣你们去读历史学家的书。第三点区别呢,就是曹操和诸葛亮都是真实的人。但如果要做一个区分的话,曹操更多的是真,诸葛亮更多的是实。曹操他敢说真话,而诸葛亮做事是很谨慎的,诸葛一生为谨慎,唯一一次被认为不谨慎就是十命可受,所以被人怀疑。而曹操不管,“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话犯大忌讳的,得罪很多人的,别人一般人不敢说的,他就敢说,我们去读曹操的《述志令》你会发现这个人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很敢讲真话的人,我这个人是不是啊,出身不好,名声也不好,所以一开始野心也不大,就想做一个好的什么郡守啊、县令之类的,让大家觉得我这个人不是有能力的,但是慢慢的我野心大起来,我现在想做齐桓公、晋文公,他就这么实实在在地说,他真。诸葛亮实,脚踏实地地做事,实实在在地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更喜欢实的,中国文化当中有一种精神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所以我们会更喜欢诸葛亮这样脚踏实地的人,而不喜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