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法家寒族政权,是一个依法治国,而不是由士族地主阶级来垄断的这样一个政权,这一点诸葛亮和他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是在北方曹丕已经改变了他父亲的政治路线的时候,诸葛亮在南方,在益州还在坚持这样一条路线,这也是他最先灭亡的原因之一,我们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然讲过,我们甚至会发现他们俩人的官衔都非常相似,曹操是丞相,封武平侯,命冀州牧;诸葛亮是丞相,封武襄侯,命益州牧。不同的在于什么?不同的在于曹操后来又当了魏公,后来又当了魏王,而诸葛亮没有封公,没有封王。但是并非没有这个动议,李严就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要他加九锡,晋封王爵,让他称王,当然李严写这封信可能是不怀好意,也把他放到炉子上去烤一烤,问题是诸葛亮怎么回答的呢?诸葛亮先说我遭到先帝的殊遇,位极人臣,赐钱百亿,我已经非常感激了,而现在先帝的恩德还没有报效,我们的事业也还没有成功,根本不是谈加九锡,晋王爵这个问题的时候,接下来他说(画面字: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若灭魏斩睿”就是如果我们灭了曹魏,杀了曹睿,因为那个时候曹魏的皇帝已经是曹睿了,“帝还故居”我们皇上能够回到洛阳,“与诸子并升”我和诸位一起升官,“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那个时候你不要说给我加九锡,加十锡都行,我都能接受,那这个话常常认为不可靠,在历史上已经有人认为不可靠了,这个话在什么地方出来的呢?《诸葛亮集》,是他自己的文集里面的,但是历史上还是有人不相信,说诸葛亮这个人是很谦虚的,他怎么会说这种话呢?我的看法是他怎么就不能说这个话呢,三国时期的人是有血性的,就包括刘备,包括鲁肃,这些在某些作品中被描写的没有血性的人,其实都是很有血性的,诸葛亮就不能有血性吗?何况这个话他是反将李严一军嘛,但是很多人觉得这有损丞相形象啊,这个话不能讲啊,我的看法怎么就有损了,我觉得很光辉啊,我看了这句话我觉得太过瘾了,本来就是嘛,如果真的是统一了天下,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只不过前面有一些人是接受了这些封号以后他就篡位了,我可以不篡嘛,所以老实说这两个人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画外音:从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难看出曹操与诸葛亮确实不乏相似之处,他们的政治路线是一样的,他们打算建立的政权性质也是一样的,就连他们的生活俭朴、执法严明都很相似。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中曹操与诸葛亮却成了两个极端,他们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为什么差别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