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写不过曹植啊。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说那些华丽的辞藻谁记得住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