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现任的皇帝,维护现王朝,这是所谓正人君子要坚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经过敏,认为崔琰的那封信说的就是将来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这样的意见。那问题是崔琰为什么不答辩?他解释一下,我说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个态就行了嘛,表个忠心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当然是猜测了,一种叫做不屑于,一种叫做用不着。什么叫不屑于啊?就是崔琰他因为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是一个地位也高,品德也高,人又漂亮的这样一个人,他可能就会想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要杀就杀呗,任杀任剐呗,我申辩什么啊?不申辩,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就是崔琰早就预料到曹操不会放过他,用不着申辩,申辩也没有用。
曹操杀崔琰还可能有别的原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再提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报复杀人。我们知道曹操得到崔琰是什么时候,是建安九年,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邺城,自己当了冀州牧,把崔琰从监狱里放出来曹操大宴宾客,很得意地说:哎呀,我刚才查了一下户口,说这个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可是一个大州啊。很得意,这个是小人得意了,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崔琰站起来说:曹公啊,现在天下分崩,生灵涂炭,王师驾到不先存问风俗,不先安抚百姓,先想到是自己捞了多少油水,得了多少粮食、人口、军队,可以扩充自己的势力,这难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于明公的吗?这个话一说所有的宾客脸都吓白了,曹操马上改容,肃然起敬,对,崔先生你说得对。正义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但是我觉得这个疙瘩可能曹操心里就结下了。
*崔琰对曹操的那一番大义凛然的话,不得不让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可是曹操的心底很可能结下了一个疙瘩。从公元204年结怨到公元216年杀人,曹操等了十二年,他终于用崔琰的死解开了那个疙瘩。崔琰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曹操则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奸雄。那么崔琰之死只是这么简单吗?
第三种可能就是安排后事,他杀崔琰是为了安排后事。因为我们知道曹操晚年的时候接班人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曹丕、曹植兄弟两个为了争夺这个储位展开了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曹操秘密征求百官的意见,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给曹操说我赞成选谁,惟独崔琰公开回信,说:《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你选接班人要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要选曹丕,何况五官中郎将——就是曹丕了——仁孝聪明,应该当太子,我崔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