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房子必须得作为工厂的固定资产。如果工人离职的话,那么房子就得收回来。包括职工去世了,也同样收回头。不存在由子女继承的问题。”
李工松了口气,赶紧强调:“那当然,不然他骗了我们的房子跑了怎么办?”
周秋萍开玩笑道:“对了,上次我跟程厂长,不,现在应该是程总经理了,打电话。他还说我不够意思,把你给拐跑了。现在国内都在搞工厂改制,今年冒了好多股份制企业,他想让你回去挑大梁呢。”
朱莉心中直打鼓,感觉老板胆子大过头了。以她对大陆的老同志的了解,他们真的有一种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不在乎吃穿,也不在意生活质量,只一心一意地奉献,为他们的信仰而奋斗。
现在国内召唤,李工直接抬腿走人怎么办?这一摊子事儿,谁来接?
没想到李工却摇摇头,斩钉截铁道:“我已经退休了,一把老骨头,该是年轻人掌天下了。”
他真不想回去。
这半年时间,他充分感受到了管理企业的乐趣,独立管理,头顶上没有一堆婆婆指手画脚。这种感觉实在太迷人了,他舍不得离开。
再说,革命人在哪儿不是干革命呢?生产是革命,做生意也是革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
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叹气道:“现在我们也适应了基辅的气候,我跟老太婆感觉都挺自在的,没必要跑回去讨人嫌。”
他又不傻,老领导只是客气而已。如果真觉得他不可或缺,为什么不自己打电话过来,甚至亲自登门拜访?
所有的嫌麻烦,都是因为分量不够。
他有自知之明。
周秋萍夸张地捂着胸口,如释重负:“谢天谢地,您得亏没抬脚就走人。不然这么一摊子我找谁接去?你说要扩大投资的事儿,没问题。不管是扩大厂房还是建宿舍都可以。”
李工不吭声,两只眼睛灼灼地盯着她。
掏钱啊,老板。
工厂生意虽然好,但别忘了,他们才刚刚起步呢。现在也就是收支平衡而已。扩大生产规模,扩建宿舍,哪一桩不需要掏大钱?
周秋萍不假思索:“问银行贷款。现在这种情况,到底是用卢布还是库邦币,太难说了,让银行给个准确说法。”
李工年轻时就会说俄语,到了乌克兰,已经快被遗忘的语言技能瞬间点亮,日常工作交流都没问题。
他扭头和诺维科夫交流,后者蹙额,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现在工厂想从银行贷款恐怕不容易,因为之前他们已经以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