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红旗落下的悲哀呀。说红旗是用鲜血染红的,真的不为过。
车子一路开到了工厂。
他们的老头儿看到了汽车,而她点点头,微笑,这才按下开门的按钮。
大门新装了感应开门器,瞧着还挺时髦。
门一开,工厂的模样扑面而来。比起正月里的萧索,这会儿明明已经入了秋,整个工厂却显得朝气蓬勃。
李工军工厂出身,让他来管厂子,不好意思,那就按照部队的风格来。
一开始周秋萍听他的方案,还有点犯嘀咕。她主要是害怕斯拉夫人都属于战斗民族,本来面对外来的管理者心里就不舒服,你再搞得这么严格,到时候人家尥蹶子怎么办?
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啊。
可没想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停工的时间太长,给了大家严重的精神压力,还是苏联社会主义持续的时间长,乌克兰人已经习惯了集体生活。
这种管理模式搬过来,居然没引起大家的反弹,工人适应的挺好。
周秋萍他们进去的时候,工厂的车间都忙碌不休。有的流水线在生产炸鸡块,有的流水线在做方便面,还有机器转来转去包饺子。
但无论哪一个车间她都进不去。这是做吃的的地方,所有人都全副武装,怎么能随随便便放人进车间?
李工和诺维科夫正在说话,听到消息两人都出来了。
一见面,李工就吆喝:“哎哟,正好,要跟你说呢,咱们这个工厂规模得扩大了,不然产能跟不上。”
到了乌克兰,他们才意识到方便面究竟多受欢迎。拜乌克兰粮食价格低廉的优势,他们厂的方便面分量足,价格又便宜,所以很有竞争优势。
李工总结出经验来了:“我觉得吧,做生意就得眼光放长远点。你有的赚,也不能让人家吃亏。你对工人实在,工人干活也实在。”
他感觉乌克兰的工人挺好的。因为地广人稀,苏联时代就解决了大家的住房问题,省了好多事。
不过李工很有野心,他想先把工厂发展起来,后面继续给大家盖宿舍楼。不是集体宿舍,而是一家一户的那种。
现在一家三口住20个平方,太小了,不方便。这家还得公用厨房和厕所,生活质量很有提高的空间。
周秋萍听得直笑,老李同志就是老李同志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他操心的事儿都不少。
李工怕她反对,毕竟盖房子要花好多钱,还特别强调:“大家住上大房子,心里安定,干活当然更踏实。”
周秋萍摆摆手:“我无所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