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偏爱老火靓汤,从口味上来,蒸菜比较适合,应该符合大家的胃口。小碗蒸菜又快,不耽误大家做生意。”
现在东方电子大厦那边已经有了美食城,有淮扬菜馆,有粤菜,也有类似于自助的中式快餐,生意都不错。
在档口做生意的人经常一个电话过去,就订了午餐或者晚餐。
小碗蒸菜应该是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品种。
“还有东方大厦,楼下的商铺开始做生意,餐馆也要起来了。江南的口味,蒸菜都能接受。”
话虽然说的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简单。作料要如何给,蒸菜要如何控制时间,都有大讲究。
好在她可以作弊,布达佩斯的功夫快餐已经将这些都研制总结出来了,她拿来主义便可。
是另一桩事,她没办法自己拿过来,那就是人。
任何奇思妙想或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到实处,终归要有人去干。
但眼下,周秋萍手上真没人手。
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包括餐饮行业,每个人手上一摊事儿,各司其职,还在忙着不停地开分店,总不好把自己变成八爪章鱼,什么都抓。
开家店看着简单,人要招吧,人员要培训吗?店面要装修吧?任何事从二维变成三维,那都简单不了。
卢振军倒是撺掇她:“那你自个做呗,从找店面找人开始。”
他可不觉得她这会儿做这个是不务正业。正相反,他认为她现在太飘了,需要做个具体的事儿,踏实下来。
周秋萍倒是有自知之明,她晓得自己静不下心。
她可以规划大局,她也可以提要求,但落到每一桩具体琐碎的事情上,她做不到。她的心思已经不在这上面了。
那就回到了最根本的问题,这活谁来接?
大家扒拉了一圈人,发现好像还真没趁手的。其他做餐饮的,也不是这个路数。
甚至高兴同志把王大军两口子都扒拉出来了,夫妻俩在江州开了几家面馆,自己还入了股呢。
虽然钱不多,每年也有万把块的分红。
只小碗菜应该是配饭吃的,加在面馆里好像不伦不类。
况且他们两口子在江州过得好好的,实在没理由跑到海城来从头开始。
周秋萍又被带跑了思路,追着问:“他们现在开了几家店了?”
“哎哟,能有几家?就两家店,他们两口子也忙不过来,这还是请了人的。”
周秋萍来劲了:“那就搞个基地+店铺模式呗。核心在基地,控制好面条和卤子,配给专业的煮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