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振军也担忧:“开餐馆就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不行,那砸招牌的。”
为什么大厨牛?就是因为人家手上有真功夫。
周秋萍笑笑,轻描淡写道:“不用做成这种方式,就专门做中式快餐吧。咱们拉开来,错位竞争。”
被驱逐的华人基本都是大陆人,而且是谋生的大陆人。港澳台地区过来的华人情况不一样,它们经济发达,过来的时候资金就充足,是正经做生意而不是摆地摊和本地人抢工作岗位的。
就算他们开餐馆,那也开的是大餐馆,上档次的餐馆。本地人进去大吃一顿,也起码得掏一个礼拜的薪水。
他们不能和那种大餐馆硬碰硬,餐馆的大小装修的格调就不一样,所以想要做好,就必须得调整定位。
余成听到这儿,猛然回过神来:“你是说熊猫快餐?”
熊猫快餐之所以受美国人欢迎,两大点特别重要,一个是迎合了美国人的口味,所有的菜都甜不拉叽的。另一个就是便宜,其他中餐馆吃一顿要十几几十美金。在它家的店里,你掏几美金就能尝尝中华美食,而且点餐就能吃,不用等半天。
周秋萍微笑点头:“对,我们就按照这个模式来。
第一步,固定化做菜流程。中餐之所以难以标准化,有个很大的原因在中国菜的烹饪方式对火候以及调料要求非常高。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原料,换一个师傅,端上来的口味可以天差地别。但我看匈牙利的餐馆好像都是炖菜煮菜,没怎么看到炒菜。如果以炖和煮为主要烹饪方式,那么控制口味就方便很多。比方说严格限制煮的时间,以及条件都标准化,多少配料就是多少配料。一个人只负责一道菜,就专门把它做熟练了,确保菜端上去的口味都是一样的。那顾客在这家吃了和在那家吃感觉不到差别,口碑就能起来了。
第二个就是咱们要修改模式,不要再像以前餐馆一样,人家点什么我们做什么。要反过来,把菜做好了摆上,用个大柜台,一道道菜都摆在里面,看上什么点什么。不知道味道的话,可以让人免费品尝,然后再确定吃什么。”
她说到这儿,已经有人接话了:“这个以前在食堂吃饭都这样,挺好挺好的,方便。”
还有人附和:“我在京城火车站吃快餐也这样,蛮好的,很不错。”
有了大家的支持,毛素珍的信心就更足了些,好像的确能做。
主要是她现在正处于信心旺盛的阶段。之前赶鸭子上架,她硬着头皮接了餐馆,结果老顾客一点没流失,还来了不少新顾客。
虽然后者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