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跟着奶奶生活的事情她不记得了,但也是住在县城里,还真没在农村生活过。大姑家当时三个男孩,加一个她,奶奶住在大姑家主要也是帮大姑带孩子,不然双职工家里孩子多,大姑不得累死。
这个时代仍然处在高速建设国家的初级阶段,底子是有了,但技术含量不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也不高,缺乏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科研人才,所以才会有国家负担大学生学费、发放生活补助的事情;就是中等技术学校,也基本都是各家国有企业开办的,中专生免除学费、发放生活补助,毕业后直接进企业工作。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是确确实实的光明的前途,也都是为国家添砖加瓦。
毕业包分配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理想”才是更高的追求。
这个年代吃香的实际是企业技术干部,二十一世纪的“高级蓝领”;技术工人,普通蓝领;经济行业反而不吃香,“白领”还不算热门,“金领”更少。对普通群众来说,蓝领难度不大,上个中专、技校出来就是蓝领;高级蓝领至少得是个高中专,难度其实相当大了,不比念个大学更容易。
作者有话说:
“咱们三个都有光明的前途”(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之后演变成了“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三个工作(大学生中专生包分配,营业员是国企职工)确实是平等的,只是就业方向不同。
也许可能会有三更。
第26章 、三更
姜明光自认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日子嘛,混呗,其实就是不上大学也能过,分别就是“过得好”和“过得不好”的分别了。再说了,不上大学也不一定“过得不好”。
她在单位或是家里都还没有听过谁说“哎呀女孩子上什么大学”、“找个好男人结婚生孩子得了”这种话,人们对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很看重的,一人上大学全家光荣,父母也会很高兴。这可能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农村女孩连高中都没机会,就别提大学了。
她感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正确性。
“现在还是可以靠高学历实现‘阶级跃层’的年代,搞建设还是要高学历的技术人才。”
“行行出状元嘛。”
“你跟我说的是两回事。”
宗齐光不解的看着她。
她欲言又止,“没什么。”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觉得应该‘向上走’,成为管理者,当领导,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