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因此得以重新断骨再接,正好在年前做了,痊愈之后虽然也会有些跛,但程度会比之前好很多。
谢双瑶和他已经很熟悉了,坐在椅子上和楚大财聊了一个小时,她没怎么说临城县和云县因为楚大财的发明创造带来的变化——有些人爱听这个,但楚大财是那种对现实有点漠不关心的性格,只要能吃得饱饭,他就更关心专业上的事情,谢双瑶主要和他谈年后的制造业发展,虽然报告也看过,但面对面的谈话还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也更能鼓舞下属的斗志,当然,这也是给楚大财一个要政策的机会。
楚大财虽然不能体会到领导举动背后的潜台词,但他对专业的热诚,也促使他抓住一切机会要从谢双瑶这里要来保证——这阵子卧床不起,楚大财也没落下学习,而且因为暂时摆脱了具体事务,对制造业和采矿业的将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又一次强烈向谢双瑶提出建议,希望能开设专门的矿工和蒸汽机工匠学校,这样就能增加工匠的队伍,现在他们的人手实在是太不够用了,而楚大财坚信蒸汽机不止在矿井领域,在其他许多领域都能起到妙用,只是他现在完全腾不出手来做适用性的工作。
他完全没有小手工艺者常见的‘家传’心态,传播知识,挑选人才的心甚至比谢双瑶还要迫切。因为以眼下的人手,彬山一年能新造一台蒸汽机都算是快的了。而楚大财之前去过云县一次,他对云县码头上以畜力驱动的简易龙门吊印象很深,认定如果能用蒸汽机驱动,码头的效率将会更高,但现在人手实在不足,楚大财恨不得把彬山玩耍的孩子都抓到专门学校里去,把自己这些年来领悟的绝技倾囊相授,就为了给自己找些帮手。
这其实多少有些出乎谢双瑶的意料,由于她做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所以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社会大众对她所灌输的一切,反映是很随机的,有时候谢双瑶做了很多预案,但却惊愕地发现民众根本就没有多少抵抗心态。
总的说来,现代人对古代社会也有很强的刻板印象,此时此刻的敏朝人可不觉得自己是理应食古不化的‘古人’,虽然贞节牌坊也不是没有,但那只属于少数能吃得起饭的人,大部分人过着和理学道德体系并行不悖且毫不相干的生活,只是很少体现在官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