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都到了嘴边,旁边的许副局长使了个眼色。
也对,尽到提醒的义务就行。少说,多看…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特别是田杰和高章义。别说往东还是往西,哪怕林思成说下黄河探一探,他们都得想办法,弄几套潜水考古的设备来。
几声呼喝,一群人上了车,车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乡道。
房车里,林思成耐心解释:
“就像刘馆长和许局长说的:老窑头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关键是瓷土杂质含量高,烧制白瓷的难度太高,至于什么细白瓷,那是想都别想…所以,卵白玉的窑址不可能在这里!”
“那为什么不按照他们的建议,往黄河岸边找?原因很简单,瓷土成份不符合:之前秦师兄化验过,这几天黄教授也化验过,结果都一致:无论是细瓷粗瓷,白瓷黑瓷,宋瓷明瓷,收集到的样本全为钙系釉。
而黄河沿岸常年受碱性黄河水浸蚀,烧出来的必然是钙碱系釉…所以,窑址在哪都有可能,就是不可能在黄河沿岸…”
“咱们再说老窑头,这里是整个河津市境内唯一有明确指向,唯一有文献记载,烧造过陶瓷用具的地方。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交通这么不便利,建国后,公社为什么还要把缸窑设在这里?
按我的推测:在建国前,这里就烧过瓷。甚至于更早,清代,乃至明代就烧过。所以,老窑头存在古窑遗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在这里找到窑址,咱们就可以以此溯源,对周边进行试勘…”
“但资料里显示,这里只是在建国后烧过陶缸,所以才叫老窑头!”商妍拿着文件,“除此外,再没有任何有关烧瓷烧陶的记录!”
“史料中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商教授,至少我敢肯定:老窑头不但烧过缸,还烧过黑瓷!”
林思成回了一句,打开标本箱,几个人探着脖子瞅了一眼:里面全是残器,不是黑瓷,就是酱瓷,说明瓷土铁含量极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