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52">不怪馆长认定,这就是磁州瓷。因为这几片,仿的就是磁州瓷的白地剔黑花。
一模一样的装饰技法,一模一样的烧成工艺。
唯一的区别在于瓷土不同,导致胎质不同,继而影响到釉面呈色:磁州高龄土高硅富铝,铁含量高,所以釉色发灰,且有乳浊感。
手中这一片是用的是河津的高铝富钙土,白中微微泛青,釉面玻化度更高,更为透明。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论精美度,论工艺水平,同时期的磁州窑好像还要差一点?
不过只是猜测,是与不是,要化验分析,最好是找到几件成器做一下对比。
林思成没吱声,继续往前。
腿都迈了过去,他稍一顿,又退了回来。
脚边的草丛里,掩盖着几块瓷片,上面裹着泥,早已干透,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几个人齐齐的蹲下,分工很是明确:
林思成捡,方进抠泥,王齐志用湿巾擦,叶安宁负责装进标本袋。
装了两块,叶安宁稍一顿。
同样是白瓷,同样是白底剔花,但上面有三个字:大如须。
前面和后面应该还有字,叶安宁想了想,却想不起来。
“舅舅,大如须什么?”
“没印象?”王齐志摇摇头,“林思成,大如须什么?”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源自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
林思成回了一句,接到手里看了看:“原器应该是一樽诗纹梅瓶,仿的是磁州窑的白地剔花黑彩…算是陈设器,但杂质没有除净,黑点太多,工艺只能算一般…嗯,明代。”
“佛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