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珐华器确实有出口,但并非产自山西,而是景德镇。
想也知道,那会的山西属大元,怎么可能运到两广去?
当然,当时景德镇仿的确实是山西的工艺,馆长也没说错:全山西,数蒲州珐华器最为精致。
可惜,一直没找到窑址,史料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想推导工艺也无从推起。
直到2016年现海一号沉船全面发掘,有了足够的样本,复原工作才有序展开。
但最后被高平县拔了头筹,阳泉县紧随其后,两县的珐华器技艺都列入省级非遗。
有没有申请到国家级非遗不知道,但能和“澄泥砚”、“推光器”齐名,被称为山西三宝,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林思成记得,从2020年开始,这两个县年年都带珐华器参加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订单签到手软。
反倒是计划最早,投入最大的永济什么都没捞着。究其原因,还是方向错了:只顾着找窑口,却忽略了技术研究,最后被人抢了先。
暗暗感慨,又听馆长和和史志办主任讲了一会,林思成指了指河岸边的堤坝:
“两位老师,当年修堤,是不是在这里发现的金朝的墓?”
“对,大小五座,挖出来几箱大定通宝(完颜雍,金代第五位皇帝)和元丰通宝(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瓷器更多,听说都是宋瓷…可惜,当年没什么保护的意识,等报到县里,东西早被民工抢完了…”
老厂长说过,为了抢铜钱和银锭,瓷器摔的摔,踩的踩。最后又被没抢到铜钱的人一顿抢,最后只剩一堆碎瓷片。
请人看了后,没什么价值,最后一推了事。
“那民间收藏的多不多?”
“多不多不知道,肯定有,前两年我还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