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明媚,暖风习习,松枝微微拂动。
四樽铁牛屹立在广场上,通体黝亮,熠熠生辉。
四人四牛都铸于大唐开元年间,原是用于稳固联通秦(陕西)晋(山西)的蒲津浮桥的铁桩,距今为止,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每樽铁牛重达一千一百一十吨,就以唐代的科技水平,能铸出来,能立在岸边,是不是奇迹?
这一千多年,在岸上淋了六百年,又在水里泡了六百年,但到现在,四人四牛依旧栩栩如生,这是不是奇迹?
都说国宝国宝,林思成觉得,这几樽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可惜,到后面不知道哪个专家出的主意,说雨淋的久了,雨水中的酸性物体会腐蚀铁牛。地方政府信以为真,加急盖了四座棚子。
结果,风吹雨淋一千多年没生锈的铁牛,生锈了?
所以,有的时候,专家的话也不能全听。
王齐志提前联系了市里,听说他们要找蒲州瓷,领导很是重视,专门派了一个接待小组。
男女四位,两位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位史志办的副主任,并一位市博物馆的馆长。
后两位都很专业,娓娓道来:
“蒲州(古代运城,治今永济)烧瓷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元代《元一统制》、明代《永乐大典》、《格古要论》、清代《陶说》中都有记载…”
“清《饮流斋说瓷》载: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民国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也称:珐花器萌于元,最早在山西蒲州烧造…”
“出土的文物也不少,除了本省外,广东、海南一带屡有发现,两省博物馆均有珍藏…说明宋、元时期,珐华器就已普及全国,且已对外出口,”
林思成不置可否:普及全国不至于,不过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