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18">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兴,尽掠项式收藏,运至京城…其中只是历代名家的书、字、画,碑帖、拓片就有四万余。
以此,才有了“天䘵琳琅(清内务府藏书殿)”,才有了石渠宝笈(清宫廷著录文献)…所以领导的话一点都不夸张。
关键在于,如今在台北的那幅赵孟頫真迹就在其中。
项式鉴藏之精,仿古之肖,甲于海内…这是乾隆说的。
仿的有多像?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专家们就开始研究,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清明上河图、毛公鼎,以及数不清的金石印章等等,这些来自于项氏的藏品,到底是真品,还是项氏仿造。
甚至研究到至今,都还在研究。
就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京城、台北两故宫,并浙博、上博,加起来足足有六幅。
反正都说自己是真迹,但其中五幅,都是项墨林请仇英代笔,请文徵明和董其昌仿的题跋。
他和文徵明是忘年交,两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徵明的作品,有三分之一都盖有他的印。
董其昌与他儿子是至交,未中举前,前后在项府中住了八年,练了八年的书法,临了八年的字帖。
墨禅轩说(董其昌)自书:游学就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
其间帮项墨林代了多少次笔,仿了多少名家之作,董其昌自己都数不清。
重点在于,董其昌真的仿过赵孟頫的真迹,京城与台北故宫都有收藏,上面还有项墨林的章。
也确实抄过心经,虽然真迹已佚失,如今只存拓本。
所以,此时再看这幅字,已经不是像,而是本来就是。
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