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真正落地见效。
在一次针对农村地区的考察中,李信遇到了一位名叫张氏的年轻寡妇。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靠租种一块贫瘠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由于地主不断提高租金,她的生活愈发艰难。听完张氏的诉说后,李信当即指示随行官员记录此事,并承诺尽快解决类似问题。
不久之后,一份关于土地租赁制度改革的法令正式颁布。该法令明确规定了地租上限,并赋予佃农一定的法律保障。消息传开后,像张氏这样的弱势群体纷纷拍手称快,称赞李信为“百姓的青天”。
###文化传承除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努力,李信还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足,还需要精神上的凝聚力。为此,他提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培养基层人才。
在李信的推动下,咸阳城外新建了一所大型书院,取名为“秦学堂”。这里不仅招收贵族子弟,也欢迎来自民间的优秀学子。课程设置涵盖历史、文学、军事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李信还倡议设立流动学堂,派教师到偏远地区授课。他亲自编写教材,力求内容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在他的努力下,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走进课堂,改变了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李信还将阴公的学说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新一代的秦人牢记先贤智慧,继承和发扬秦国的精神传统。
###晚年的思考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李信已从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成长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尽管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依然坚持参与国家大事,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后辈。
某一天傍晚,李信独自坐在书房中翻阅旧日的奏折和笔记。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那是当年他绘制的边疆地形图。回忆起那些年披星戴月的日子,他不禁露出一丝微笑。
“秦国如今的繁荣,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李信喃喃自语,“但我始终记得阴公的教诲: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怀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