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伤感。一种宁静而平缓的伤感,就像是看着莫奈的《日出·印象》。抛去这个名字,一只太阳红通通的挂在港口的海潮之上。朦胧的雾气充满了疏离感,仿佛光线溶解在空气里——”
“我第一次看这幅画的时候,不知道它的来历。我不知道那到底是日出还是日落,我不知道这种变幻不定的色彩会在何时逝去。”
顾为经站在篝火之边。
“后来老师告诉我,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日出·印象》,于是,我内心里的情绪又在一瞬间安定了下来。”
刘子明听着顾为经的讲述。
他是师兄妹几人之中涉猎范围最广的那个。
老师曹轩儿时曾在江南的禅院里居住过不短的时日,刘子明想起了他自己也曾读到过的一桩佛门的著名故事。
唐朝时有位新罗高僧,立下志向,欲前往东土大唐修习佛法。
僧人在夜半时分赶路,觉得口渴,在荒野里找到一水潭,休息畅饮之后,觉得清泉甘甜,甚是解渴畅快。等到天明时分,日光大亮,新罗僧骇然的看见水泊中正有一只死去腐烂的骷髅。
他顿觉浑身颤栗,想起自己昨日所饮之水。
僧侣呕吐不止。
刘子明隐约感到,这个东方式的故事和顾为经所正在讲述着的故事,有着某种颇为相似的地方。
印象派追求的是某种主观的情绪表达。
绘画者把他这一刻的情绪凝固在了画布之上,观画的人内心的心绪不同,在看到画的那一刻,两种心绪相互碰撞,又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观感出来。
倘若克劳德·莫奈把他的那幅开创了印象派的名作唤作《日落·印象》。
仅仅只是一字之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