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刘继隆如今也是剥削者,因为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什么解放者。
不过他可以在剥削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放百姓的眼见,开放他们的思想。
开放思想,无疑需要更多识字的人,而汉军如今的官学体系,实际上还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一套体系。
想要真正开放思想,那就得把学习的门槛降低。
精英式的官学体系,只适用于快速培养一批平民学子,但随着这批平民学子成为官吏后,新的剥削便开始了。
刘继隆很清楚,但是他需要这群人,所以他没办法。
唯有结束战乱,他才能继续推广官学,而历史上也有对应的例子给他抄写,那就是朱元璋的社学制度。
不过朱元璋的社学制度虽然很好,但受限于明朝糟糕的财政问题,延续不过百年便开始宣告流产。
刘继隆所想的,就是依靠社仓制度,多多培养教习下乡,衙门只负责教习俸禄,不再负责学子的纸笔砚墨。
只要停下提供纸笔砚墨的制度,衙门就可以省出大笔开支去安排教习下乡。
不过问题也摆在眼前,纸笔砚墨造价高昂,平民无疑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压力。
所以自己必须先解决纸笔砚墨的成本问题,起码要将价格打下来些才行。
五六十年代的扫盲手段,刘继隆也曾考虑过,但他思考过后便觉得不现实。
首先建国初的文具物价是国家统一定价,价格低廉,只要不买钢笔和书包,采用布包和铅笔,普通百姓在文具上的消费也不过三五块钱,而当时一个农民每天上工,一个月的工分就价值六块钱。
生产力的不同,让刘继隆只能抛弃这种快速扫盲的方式和手段。
所以摆在他眼前的,只有招募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