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这年轻人后台再大能免死罪,这安徽多半是呆不下去了。
大灾之时,主官接连换人,于百姓而言可不是好事。
只这些跟他荆道乾已没关系,各求多福而矣。
照惯例,赵安送前任出城,上车前,荆道乾犹豫了一下,告知继任者一事,那就是淮北地区灾情如此严重原因跟巡抚大人朱珪有脱不开的关系。
原因是朱珪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官府和绿营驻军对灾民进行“围堵封卡”,就是不让灾民百姓出来逃荒,避免局部灾情演变为安徽全省的大灾,继而动摇大清在东南的统治。
从大局来看,朱珪这个命令是合理的,不管哪朝哪代只要灾民大规模出来逃荒,必定引发周边未受灾地区恐慌,也必定导致周边地区粮食紧张,也必定让灾民同当地人势如水火。
若是灾民再被人刻意引导蛊惑,那就应了被赵安所杀的定远知县所言:“灾民必变流民,流民必变暴民。”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为何能在一地迅速卷起蔓延数省的大乱,根子就在这里。
灾民同起义军一样不事生产,人数上万之后便如“蝗虫”般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地方官府的应对能力和组织度弱一些,那就会立马被“蝗虫”啃食,从而成为新的灾区,产生新的灾民。
也就是为叛乱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
朱珪封堵灾民便是想让灾情限制在淮北,不使其向周边扩散,灾民一旦被圈起来就少了乱的危险,官府就能集中资源重点救助。
但朱珪忽视了一个最要命的问题,那就是安徽官场的赈灾效率极低,这就使得原本重点救助的初衷演化为大规模饿死人,能出来逃荒活命的百姓因为官府的强制不得不在家等死,上演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赵大人年轻有为,魄力亦不是我这老头子可比,还望赵大人能多为灾民着想,劝说朱大人一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