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县令,或者任府里的司马。”
“空出来的官位,逐级进行提拔。最后腾出来的那些小吏的位置,就给那些科举得中的士人来做。如果这些士人愿意去新土为官,那就比中土为官的同年高一个等级。”
“只要在新土为官吏五年,就可以申请调回中原。不过,我估计愿意申请调回来的并不多。新土缺的官吏多了,升迁的速度比中原快得多。调到中原后,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当然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对这次科举对于前一百名,我们还是要给予一定的优待的。他们如果愿意在新土为官,同第一次科举一样,担任新土的县令和县尉,或者府一级的七品以上官员。”
“以后再举行科举,这种优待的名额会越来越少。到了最后,我的封国内,没有什么官和吏的区别。考中之后只能担任基层小吏,然后再凭本事升迁。”
“说穿了,我为了保证公平,所考的科目跟日常治政关系不大。不经过一定的历练,如何能掌管一县、一府或者一州之地?还是从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为好。”
耶律楚材眼前一亮,道:“驸马的意思是,在您的封国,并无官吏之分?小吏做的好了,也能成为官员?而且到了最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从小吏里面选?”
“可以这么说。你以为如何?”
“驸马英明!”
耶律楚材治政多年,当然知道,科举选出来的人才,未必就有世家子弟没有考中的人才强。很简单的道理,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处理公文,官府具体是怎样运作的。
而科举选出的人智力倒是够了,但没有这些实务的历练就登上高位,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朝廷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只能这么考。
没想到,赵朔大刀阔斧,直接取消了官吏之分,定下了官吏一体的总原则。
原本无论宋国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